如此人物,必成大器
“孫大人,此處不是講話之所,請到中軍大帳內落座”
“好,請”
牛羊、美酒由輜重營的士兵們負責接收,秦、孫二人則并肩而行,一起進了中軍大帳,而后分賓主落座,有親兵送上了茶水。
接下來,二人一邊品茶、一邊交談,先是談了幾句閑話,而后迅速轉入正題,談論起了眼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安置數萬俘虜的流寇。
其實安置流寇并不難,只要解決兩個問題既可,一是土地、二是錢糧。
因為災荒、戰亂的緣故,慶陽府南部地區的人口數量銳減,并出現了大量的無主荒地,故而第一個問題很好解決,關鍵是第二個問題。
秦鋒計算過,安置五萬多名流寇,至少需要二十萬石糧食、十五萬兩銀子,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如何籌措
上面調撥,指望不上
三邊總督楊鶴上任以來,天天都在為錢糧的事情發愁,恨不得一個銅錢掰成兩半花,想從他老人家身上榨油水,只怕比壓沙求油都難
因此上,這一大筆錢糧只能自行籌措了,而受戰亂波及較少、又繁華富庶的正寧州便是首選之地。
想到這里,秦鋒開口道“孫大人,慶陽府下轄的六縣二州當中,以正寧州的面積最大、產糧最多、最為富庶繁華了,可否籌措一些錢糧,用來安置俘虜的數萬流寇呢”
“唉,秦大人,正寧州面積大、產糧多、富庶繁華不假,可要想籌措錢糧,只怕比登天還難啊”
“哦,此話怎講”
“秦大人可知正寧州有多少耕地、每年又有多少稅收”
“不知,還請賜教”
“實不相瞞,正寧州的土地魚鱗冊子上,共有耕地三十七萬八千四百五十八畝,按照一畝耕地征收稅糧一斗、銀一分二厘遼餉計算,每年理應征得稅糧三萬七千八百四十五石八斗、稅銀兩千八百三十八兩四錢三分五厘,因為災荒、戰亂的緣故,百姓們大量的死走逃亡,農耕生產遭到了破壞,每年實際征收上來的錢糧,尚且不足定額的一半,連上交國家藩庫都不夠用,那里還有剩余的錢糧用來安置流寇啊”
“哦,稅收竟然如此之少”
為了打敗流寇,秦鋒曾經研究過正寧州一帶的地形,面積廣闊、地勢平坦,而且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到處都是肥沃的耕地,數量估計在一百五十萬畝左右,而官府的土地魚鱗冊上、只有三十七萬多畝耕地,不足實際數量的四分之一,剩下四分之三的耕地那去了呢
略加思索,秦鋒心中有了答案。
“孫大人,正寧州境內的士紳數量比較多吧”
“不錯,正寧州一帶文風昌盛,故而士紳數量極多”
士指的是通過科舉獲得功名而有入仕可能的進士、舉人,秀才等群體。
紳指的是正在做官、或者已經離任的官僚群體。
二者合稱士紳,而大明朝對士紳群體極為優待,并給予了不當差、不納糧、不交稅等諸多特權
比如一名讀書人,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免除八十畝地的賦稅,考中舉人、可以免除四百畝地的賦稅,考中進士、可以免除兩千畝地的賦稅。
做到四品官的,再免兩千畝地的賦稅,若是做到二品官以上的,再免一萬畝地賦稅,而且官員致仕以后,依舊享受這一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