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城位于延安府的西北部,其地北依白玉山、南連安塞堡,東接清澗河、西鄰蘆關嶺,地理位置極為險要,乃是連接四方的交通要道。
而做為交通要道,一旦遇到了戰亂,定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崇禎三年四月二十二晴,清晨時分,安定城下,一場激烈的攻防大戰緩緩的拉開了序幕。
“咚咚咚”
“吼吼吼”
如雷的戰鼓聲中,數萬流寇結成一個粗糙的四方大陣,緩緩的向前挺進,并不斷發出吼叫聲,以壯聲勢
陣中有一面杏黃色大纛旗,旗下一匹黃驃馬,馬背上坐著一名中年男子,身材高大、體型略瘦,五官端正、目光敏銳,身穿鑌鐵重甲,手持環首大刀,一舉一動之間,頗有幾分威武之氣,正是這支流寇大軍的首領張存孟。
張存孟是延安府保安州人氏,出生在洛水河畔的一個小漁村當中,家境貧寒、從小捕魚摸蝦貼補家用,故而練就了一身好水性,可以踩水過河而腹部以上不沾泥水,于是得了一個不沾泥的諢名。
長大之后,張存孟成為了一名漁民,憑著精明的頭腦、高超的水性,很快當上了魚把頭,在當地頗有一些名氣和威望
崇禎元年,為了籌措遼餉,朝廷不僅增加了田賦,還提高了漁船稅,而且整整提高了三成之多,大小官吏們趁機大撈油水,將實際征收數目又翻了好幾倍。
大旱之年、河道干枯,魚類大量的減少,漁民們的日子本就不好過,幸幸苦苦一整天,也網不到幾條魚,連養家糊口都很困難,那里還承擔的起沉重的漁船稅呢,結果很多漁民被搜刮的傾家蕩產、凄慘無比,被逼死者亦不在少數
崇禎二年四月,有一伙稅吏到小漁村中強行征稅,不交稅的話,就要沒收漁具、還要拉走幾名漂亮的漁家女抵數。
忍無可忍的漁民們,在張存孟的帶領下打死了稅吏,而后聯合附近十幾個村子的譏民們,手持棍棒、一起沖進了縣城中,將貪婪無厭的縣太爺和大小官吏殺了個干干凈凈,走上了殺官造反的道路。
之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張存孟帶領譏民們四處攻城掠地,殺官吏、殺大戶、殺奸商部下人馬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終于成為了陜北一帶有名的大流寇頭目
書歸正傳。
在張存孟的帶領下,流寇大軍很快來到了安定城下,相距三百步左右,大隊人馬止住了腳步再看安定城上,靜悄悄的、一個人影都沒有。
“各部聽令左營第一隊、第二隊、第三隊進攻”
“尊命弟兄們,沖呀”
隨著張存孟一聲令下,在幾名小頭目的帶領下,數千名流寇從大陣中涌出,手持兵器、肩扛云梯,一起高聲吶喊著,向安定城狂沖過去。
安定城外,本來有一條又深又寬的護城河,還加挖了三道壕溝。
可是二十幾天的激戰下來,護城河、壕溝全都被泥土、尸體給填平了,因此流寇們非常順利的沖到了城墻下,而后架起了云梯、準備向上攀爬。
幾乎與此同時,本來靜悄悄的城墻上、突然出現了大量的士兵,為首一名將軍,大約二十四五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穿著虎頭連環鎧,手持六合大刀,正是榆林鎮第一猛將雷大鵬。
哦,不對,應該是榆林鎮第二猛將,因為榆林鎮第一猛將的名頭、已經被秦鋒奪走了。
“放箭倒金汁倒石灰倒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