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明軍通過之后,立刻斷其歸路,再與豪格、李永芳部前后夾擊,一舉殲滅這支明軍”
“喳”
“其余各旗主、貝勒聽令,多派一些游騎兵出去,監視永平城內的一舉一動,如果大明皇帝派來了信使,不要阻攔,讓其順利入城。
如果袁蠻子帶領人馬出來了,那就全軍一起撲上去,將其全部殲滅此外通告各旗將士,無論是誰,只要能生擒袁蠻子,賞賜黃金五千兩、白銀五萬兩、莊園十座、駿馬五百匹、壯牛一千頭,漢人奴隸一千人,本汗還要親自為其敬酒慶功”
“喳”
命令下達之后,軍政會議宣告結束,被派了任務的旗主、貝勒們分頭準備去了,四位漢臣也離開中軍大帳,返回各自的住所。
不想四漢臣中的寧完我,并沒有回自己的住所,而是跟在了范文程身后,并找了個機會,將其拉到了僻靜之處。
“公甫兄,有何見教”
“憲斗賢弟,你為何向大汗獻計,派人馬占據天壽山,你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嗎”
“后果嗎,當然知道了”
“既然知道,為何還要獻這樣的毒計,你想被天下漢人唾罵,進而遺臭萬年嗎”
自古以來,毀人陵墓都是有損陰德之事,而毀人陵墓者更是被天下人咒罵、鄙視,甚至是人人得而誅之,因此上,寧完我才有這樣一問。
面對責問,范文程的臉色立刻黯淡下來,隨即緊握雙拳說道公甫兄,如你我這樣的人,還在乎被天下人咒罵、鄙視嗎”
“這個唉”
“公甫兄是知道的,你我自從歸降了大汗,就已經罵名在身了,橫豎是被人罵,多一聲、少一聲,又有什么區別呢
為今之計,你我只有竭盡所能,輔佐大汗成就霸業,只要大汗能攻滅大明、入主中原,你我就是開國功臣,那時候,自然有人為你我歌功頌德、樹碑立傳,洗刷一切污名”
范文程飽讀詩書,自然知道毀人陵墓是可恥的事情,可自己漢奸都當了,還怕背個盜墓賊的名聲嗎
而且范文程堅定的認為,只要女真滅了大明,自己就是開國功臣,到時候只有美名、絕無罵名,因為華夏的千年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面對這樣的解釋,寧完我呆愣許久,最后無奈的點了點頭,顯然是認可了范文程的說法,當漢奸是沒有回頭路的,只有一條道走到黑了。
話又說回來了,理智上是想通了,可感情上依舊難受,最后二人長吁短嘆一番之后,肩并肩回到住所,借酒澆愁去了。
皇太極曾經下過命令大軍出征期間,軍中不得飲酒,違者殺無赦;不過嘛,有兩種人是例外的一是漢人謀士們,因為需要借酒尋求靈感。
二是各旗旗主、貝勒們,擁有喝酒的特權。
比如兩白旗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人,此時就圍坐在一座帳篷內,推杯換盞,商議秘事。
三人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其中阿濟格最長,今年二十六歲,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子。
多爾袞居中,今年十九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多鐸最小,今年只有十七歲,是努爾哈赤第十五子,也是最受疼愛的兒子。
一奶同胞的親兄弟,說起話來自然沒什么顧忌了,首先開口的是阿濟格
“大汗真是太偏心了,讓自己的兒子豪格帶領人馬入住天壽山,搜刮明朝皇帝陵墓里的金銀珠寶,卻讓我和多鐸帶領人馬,攔截明軍的退路。
明軍得知中了埋伏,肯定拼命向南突圍,到時候壓力全在咱們這邊,一場血戰下來,咱們兩白旗的人馬肯定損失極多,等于無形中吃了個大虧”
“哼,咱們吃的虧還少嗎,父汗升天之后,皇太極違背遺命,奪走了咱們整整一旗人馬,還奪走了兩黃旗的旗號,還有咱們的母妃,也是被皇太極和三大貝勒逼著殉葬的,這個仇,早晚得報”
“十二哥、十五弟,說話小聲一點,小心隔墻有耳,若是傳到皇太極和三大貝勒耳朵里,可就不妙了。”
阿濟格、多鐸一邊喝著酒,一邊發牢騷,而且言語直指皇太極和三大貝勒。
多爾袞連忙提醒二人小心一些,又走到帳篷外面看了看,確定周圍無人偷聽,這才返了回來。
有人問了,阿濟格、多鐸為何對皇太極和三大貝勒切齒痛恨,又為什么說皇太極奪走了他們一旗人馬和兩黃旗的旗號呢
這就要說一說八旗往事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