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太遠了,時間上只怕來不及啊!」
……
按理來說,寧夏城發生了大規模兵變,應該立刻將這件事上報朝廷,而后由朝廷調兵遣將,鎮壓兵變。
問題是,寧夏城距離大明京師足足有兩千四百余里,而且中間山川阻隔、道路不太通暢。
簡單計算一下,兵變的消息傳到京師,皇帝和重臣們進行商議,而后下達命令,從各鎮調兵前往鎮壓,至少需要二十幾天時間。
而二十幾天之后,寧夏城的兵變肯定會蔓延開來,
甚至蔓延到整個寧夏鎮!
那個時候,要想將兵變鎮壓下去,可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要打很多大仗、要死很多人,甚至將整個寧夏鎮打成一片廢墟!
有辦法減輕損失嗎?
有,就是不等朝廷的旨意,立刻率軍前往寧夏城,趁著兵變還沒有蔓延開來,將其立刻鎮壓下去,而秦鋒就是這樣打算的,并告訴了一眾將領們,結果遭到了反對!
「大人,按照大明律法:無令興兵,視同謀反,那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啊!」
「大人,還請三思而后行,切莫沖動出兵!」
……
「爾等不必再說了,本副總兵心意已決,立刻率軍前往寧夏城,鎮壓兵變!」
無令出兵的后果,秦鋒自然是知道的,可是權衡利弊之后,還是決定出兵鎮壓叛亂,原因有二,一公一私。
于公來說,不想讓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西北大地,再次陷入連綿不斷的戰火當中。
于私來說,趁著這次鎮壓兵變,可以在寧夏鎮發展自己的勢力,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不容錯過!
打定主意之后,秦鋒開始調兵遣將了:
「馬勇、馬武,立刻挑選八千精銳騎兵,配備三倍的馬匹,攜帶充足的干糧,再多帶一些旗幟和盔甲,隨本副總兵前往寧夏城,鎮壓兵變!」
「遵命!」
「董天豹、雷大鵬,本副總兵離開之后,大軍由你們二人負責指揮,繼續前往潼關,不得有誤!」
「遵命!」
命令下達之后,眾人各自準備去了。
秦鋒也沒閑著,從行囊中取出筆墨紙硯,用一塊平整的大青石做桌子,附在上面連寫了兩封書信。
第一封書信,寫給五省總督—楊鶴,告之寧夏城發生兵變,自己率軍前往鎮壓的事情,并請楊鶴補一道手令給自己,讓事情變的合理合法!
第二封書信,寫給內閣首輔—溫體仁,將整件事情詳細告之,請其在朝廷上設法維護自己,以免受人彈劾,并言明事后必有重謝!
接下來,命兩隊親兵以最快的速度將兩封書信送出去
!
兩封書信送了出去,等于有了兩道護身符,可還是不太夠用。
為了安全起見,秦鋒決定再加一道護身符,于是趁著準備出發的間隙,找到了隨軍出征的楚夢溪和葉青竹,并將情況告訴了二人。
「大人,無令興兵,視同謀反,一旦朝廷怪罪下來如何是好?」
「大人,為了安全起見,還是等朝廷的旨意下來,再行出兵吧!」
「寧夏城的情況萬分緊急,一旦兵變蔓延開來,整個西北地區都可能陷入戰火當中,而且會貽誤圍剿中原流寇的大事。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江山社稷、為了黎民百姓,本副總兵必須立刻出兵,將寧夏城的兵變鎮壓下去才行,至于事后朝廷怪罪的話,那就聽天由命吧!
好了,本副總兵這就出發了,你們兩個照顧好自己!」
說完之后,秦鋒擺出一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架勢,翻身上馬,率領已經準備就緒的八千精銳騎兵,直奔西北方向去了。
而秦鋒的這副架勢和上面的那番話,都是做給葉青竹看的,更準確的說是做給葉青竹背后的崇禎皇帝看的。
相信崇禎皇帝得知這一情況,肯定不會過于怪罪自己這位大忠臣的,而這便是秦鋒的第三張護身符!
免費閱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