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布朗爵士舉的那個例子“隨便一個網紅視頻,就能讓從沒有經歷過市場考驗的普通愛好者聲名鵲起,拿到出版社的合約賺的盆滿缽滿。在電腦屏幕前,敲幾行提示詞人人就能成為達芬奇的時代”,他聽上去大概是在赤裸裸的陰陽自己。
他也要承認。
布朗爵士說出了行業從業者心中普遍的困惑,以及普遍的恐懼。
今天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個說法或許有些危言聳聽。
再精美的ai模型算法所生成的圖片和藝術從業者精心手繪的畫作,還是能看出不少的差別的。
ai繪畫所能取代沖擊的,只是低端的插畫師職業,對于這些拿著畫廊天價薪酬的大師們來說。
他們的工作被普通人所取代,還是相當遙遠的事情。
但五年后呢
十年以后呢
如果坐在電腦面前動動手指,就能夠變成達芬奇,那么他們從小到大的藝術培訓和成百上千的繪畫練習。
意義又在哪里
曹軒這個年紀的畫家完全可以不在乎,老爺子大概一輩子都等不到ai的海嘯拍來的那一天。
可在場的大多數人,都在擔心會看到藝術行業終結的那一天。
人人都是藝術家,意味著藝術家會變得泯然眾人矣,電腦一秒鐘能畫20幅的東西,你又為什么要走進高古軒的店面,花上二十萬、二百萬美元去購買
顯然光是裝修裝的豪華,是不可能支撐的起這樣的售價的。
布朗爵士真的不是那種只會玩弄政治手腕和數字游戲的酒囊飯袋。
他的爵士頭銜。
貨真價實是靠學術的卓越貢獻換來的。
他說自己演講內容沒有任何題目,但他講稿的切入點,比之前那些參會嘉賓們要深刻的多。
“我知道我們很多人都一直都在逃避躲閃這個問題。一邊心懷恐懼,一邊在采訪中假惺惺的說自己多么豁達,會微笑的擁抱未來。而我不能這么說,因為我并不愿意微笑的走進那個沒有卓越藝術家存在未來。如果沒有人愿意直面這個問題,那么我,身為油畫出版集團的理事長,萊文森布朗,我必須要站出來,當面回答這個問題。這就是油畫雜志存在的意義,也是美術年會存在的意義。”
“這是我所肩負的責任和歷史任務。”
啪、啪、啪
曹軒率先認真的鼓起掌來。
之前所有的嘉賓演講的內容百花齊放。
從美術市場的發展結構,談到波普藝術的新浪潮。
講什么樣的內容的都有。
有風趣幽默的,有手舞足蹈的,有慷慨激昂的,也有看上去敷衍了事,在講臺上打官腔的。
但唯度沒有一個人,選擇愿意直面這個問題。
因為大家不知道該怎么談起,又怎么回答。
布朗爵士說的是笑話,也不是笑話。
藝術家們之所以還沒站起罷工,是因為好萊塢編劇罷工,大家現在就沒有諜中諜或者海王看。
畫家和畫廊主罷工了
能有什么用
大家害怕他們的抗議吸引不了公眾的目光,更害怕,突然從社會階構上消失,會讓人們發現
原來。
他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