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臉皮厚一點的畫鋪或者古董藝術店。
一張門采爾的版畫下方可以掛個牌子寫著作者德門采爾。
而仿品不標仿品,那就是明顯的詐騙行為。
版畫作品某種意義上你完全可以當成原作
的青春版。
你拿著一張版畫去拍賣公司、典當行,說是丟勒、倫勃朗、葛氏北齋的作品,大家笑呵呵的開價,沒誰和你較真。
你拿一張工藝品
大家臉上可能依舊笑呵呵的,但心中一定會罵你傻嗶。
一幅知名大畫家手中制作的原始印板,就是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印鈔機。
比不上美聯儲印的多,但每張面額肯定比100美元富蘭克林的大。
版畫的原始板是極快的消耗品。
干刻法最好的效果只能印十次,板紋就會壞掉,蝕刻法能印大約七十五張。
雕版法最皮實,也就能印個200張左右的樣子。
干版、蝕刻,雕版。
分別為傳統版畫的三種主要門類。
到了現代,還增加了絲網版畫。
擁有畫家親簽的精美限量版畫,最高可以賣到原作八成左右的價格。
19世紀后期有些素描大師一張人物素描可能能賣個100到150美元。
1890年的150美元是相當值錢的,那些西部片里砰砰開槍的牛仔,沒幾個人能一輩子能攢下這些錢來。
而一張雕刻簽名版畫可以賣個七、八十美元。
就算只賣出了120張,也能輕松賣個1000美元出來。
如果銷量好,甚至會有商人再用重金買下大師手中廢棄的原始雕版,進行修復后再次印刷。
每一次修復,無論是銅板畫木板畫石板畫,如人物的發絲,衣服的褶皺處,都不可避免的會留下痕跡。
并在下一批印刷時反映在紙面之上。
所以鑒定師們又會把版畫分為簽名版、編好版,原版,再版,修復版,修復版的修復版,嚴重修復版等等一大堆的區分。
數量依次增高,市場價格會依次遞減。
直到雕刻的硬板最終達到了硬性的壽命盡頭。
反正藝術品永遠遵循物以稀為貴的這項硬性市場規則。
如果印的實在太多,實在太貪,就會開始無限淡化藝術品和工藝品之間的差別。
現代絲網版畫,就是因為沒有了對印刷數量的物理制約,你要愿意,能印一千萬張出來。
比起傳統制板方法,現代絲網版畫制作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叫做“銷版”。
印刷到想要的數量,15張、30張或者50張,畫家就會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多出的畫面以及母版全部銷毀,用以保證這些作品的出售價值。
一般情況下,這些老板畫都挺值錢的。
版畫是買不起“1of1”的親筆原作的收藏家的最好替代品。
大家買的不是畫,而是畫家的名氣。
舉個非常不恰當的例子。
親筆作品定位是富人的奢侈品,而版畫的定位是“忽悠”小資掏錢的輕奢品。
很多年輕人買不起歐米茄十萬塊錢級的的名表,就買3000塊錢的歐米茄aasatch推出的聯名快銷表款,沾一下歐米茄這個名字。
結果聯名款因為目標群體遠比傳統富人群體大的多,幾個季度賣了上百萬塊,一躍成為了集團的搖錢樹,一款表就可能超了歐米茄全年的銷售總額。
版畫和原作就是這樣的特殊關系。
拍賣會上、藝術精品店里一張修復痕跡非常嚴重,修的媽媽都不認識的倫勃朗的版畫,賣個一兩千美元,問題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