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畫確實很棒,但要說能顯靈就太玄幻了。
那不是藝術大師。
那是神筆馬良,這種說法顧為經自己都不信。
“倒不是顯靈,而是自從今年這幅壁畫被修復完成后,就經常會發現有小沙彌用手指磨挲雕塑的表面,這幅壁畫的創作者是極富盛名的美術大師,作品在市場上動輒百萬美元。所以長老很生氣。”
“但主持在這幅畫前站了片刻之后,感慨道這是一幅有靈性的畫作,我的心神都會不自覺的被它們所吸引,何況是小孩子們呢委實不是他們的錯啊。從那以后,這幅畫之前,就被單獨拉上了隔離帶。”
和尚又撓了撓頭。
“就算如此,還是有很多師兄,師弟們,喜歡不自覺的跑到這邊來,長久的和這幅壁畫對望。我把它當成了一種修行。”
“修行么。”
顧為經剛剛就注意到,僧人在提起這幅畫的時候,反反復復的多次使用了這個詞匯。
修行很有趣。
因為這是一個幾乎從來不會出現在任何藝術評論或者藝術賞析上的說法。
顧為經從來都沒有意識到,竟然會有僧侶會把觀畫,當成一種修行的方式。
他忽然想起,那日見曹老先生畫龍點睛,菩薩睜眼,有僧人當場頌念佛后,盤膝打座,似乎心有所感的場景。
當時。
顧為經只覺得這一幕,有些說不清的禪意,就像這幅畫所蘊含的那種說不清的禪意一樣。
但并沒有真的往心里去。
此刻,聽到這種前所未見的賞析方式。
顧為經倒是真的被僧人勾起了興趣。
“這幅畫有佛性,有禪心,所以當你能看懂這幅畫,便也有了佛性,養出禪心,當然是一種修行。”
僧人用理所應當的語氣,回答道。
“你們竟然也看得懂這幅畫么”
他忍不住好奇的問道。
他指的并非不是,對方能不能看懂那些藝術從業者眼中那些毛筆行筆、運筆的精彩細節。
顧為經問的是另外一種看懂看不懂
“就算它真的有靈性,有禪機。嗯,抱歉,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會不會冒犯到您,但我對曹軒老先生有一些了解,固然他是國際上一名很有名的佛學信眾,可是我不得不指出,沒準同樣是佛,他心中對佛家的理解和您心中對佛家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差異。”
“無論好壞,無論高下,可差異應該就是差異。”顧為經用探究的語氣詢問道。
佛教有大乘、小乘,南傳,漢傳,藏傳等一系列的差異。
唐代以前,小乘佛教就已經傳入了中國。
西游記中觀音菩薩問唐僧說“你說的是小乘佛法,可知大乘佛法否”
三藏法師于是就發下宏愿,愿將大乘佛法帶入中土大唐,度世間一切苦。
于是才有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大乘佛教講究“度人”。
普度眾生,教化世人,眾生皆成佛,得大解脫。
而小乘佛教則講究“度己”。
強調個人的解脫和涅槃,關注個人的成長和開悟。在佛法理論中,僧侶應該秉持嚴格的戒律,最終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感覺有點類似于修仙里,修出神功蓋世,得道飛升的感覺。
如今東夏的寺院講的大多都是大乘佛法。
而泰國的寺院,講的絕大多數都是小乘佛法。
緬甸會有一些其他的分支,但整體上和泰國一樣,都是以小乘佛教為主。
佛教的大、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