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勉強強、馬馬虎虎,也能稱的上半個人上人。
顧童祥對藝術行業的解讀,肯定不是什么一語動徹的至理名言,或許一定程度上失之偏頗,但視角里定然充滿了個人豐富的人生經驗。
有點類似于,黑人社會所喜歡講的那種“街頭智慧”。
顧為經意識到,他剛剛哪里覺得古怪了。
“老楊”。
他在自己爺爺的身上,隱約看到了老楊的影子。
老楊教過自己裝逼。
爺爺也在教自己“裝逼”。
縱然老楊油,老顧禿,但這兩人一個個在正式場合,不管生硬與否,都在那里裝逼裝的飛起。
不是偶然。
顧為經發現他印象里,整個國際社會高端藝術圈里的大咖們。
一時間,他幾乎很難在腦海里找到任何一個真正意義上“不修邊幅”的大師。
裝的不修邊幅、看似不修邊幅和真的不修邊幅的區別是很大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形象ip。
達米安·赫斯特,大皮衣,小鏈子,或者從頭黑到腳的定制西裝,明明是個大藝術家,早期有些采訪的現場照片,打扮的酷似施瓦辛格終結者。
搞波普藝術的那幫人更不用說了。
草間彌生九十多了,卻是位超級潮的老太太,潮到穿著打扮一般人接受不了的那種。
安迪·沃荷的穿搭相對會比較的正常,但他大概是服飾穿搭對整個西方社會影響最大的一位藝術家了。
如果是不訂男裝雜志,不了解時裝行業的人,可能很難意識到。這位大咖不僅僅是波普藝術運動的教父,也是時裝運動的教父。
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在服裝行業的地位,大約也就是頂多頂多,略弱可可香奈爾或者老佛爺一線的那種,并不會比諸如披頭士樂隊這種搖滾巨星,對整個男士著裝文化的影響要小。
安迪·沃荷號稱小鮮肉紳士的祖師爺,你翻看任何一本常見的男裝書籍,比如說《紳士著裝圣經》、《男士風雅》、《紳士》、《服裝百年》,一般來說會分為意、英、美歐洲三派服裝文化。
意大利紳士著裝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比較雜,舉誰做為例子的都有。
英國派將紳士服裝沿革的時候,一般繞不過去的名字就是愛德華七世和幾個勛爵,亞洲的刊物則會喜歡拿詹姆斯·邦德這種英國象征舉舉例子。
到美國這邊,代表性的西裝文化符號,一個是布魯克斯兄弟公司這種藤校風服裝的代名詞,另外一個,就是安迪·沃荷了。
人家也就是死的早,否則,他如今要是跟隨風尚搞跨界服裝潮牌的話,根本就沒有范多恩這種人飯吃的。
顧為經越是細思,越是覺得爺爺那句“畫的藝術難,裝的藝術簡單,要把范兒端起來”,很值得玩味。
這事兒甚至都不是近代才有的現象。
魏晉名流文士一個個寒冬臥冰,盛夏煮火,行為藝術搞的飛起,打開《世說新語》,描述這些人有思想水平的方式,滿目都是這些人如何如何長的帥,誰誰誰號稱半夜不睡覺亂轉悠遇鬼了,誰誰誰皮膚保養白的跟神仙一樣,連皇帝都跑過去在他身上一陣亂摸,倒是清談到底真的談出什么學術成果來了,史家記錄的反而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