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泰勒·斯威夫特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暢銷曲,要比那老氣的多,是幾十年前的一部奧斯卡最佳電影的同名主題曲。
電影的年紀幾乎和阿萊大叔這一代人還要大。
它是整個美國電影界60年代的收官之作。
故事的內容很老氣——
在美國名校里,一個年級排名第一的富家少爺愛上了一個學藝術的窮家女,她聰明,開朗,活潑,伶牙利齒,從不饒人。
女孩為了男孩放棄了去巴黎學音樂的夢想。
男孩為了女孩放棄了家里宮殿一樣的大房子和父親提供的生活來源。
兩個人清貧而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在故事的最后。
卻又天人兩隔。
上世紀六十年代,是美國社會巨變而割裂的十年。
馬丁路德金發表了“我有一個夢想”,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然后又死于槍殺,種族隔離政策仍在繼續,阿波羅正在奔向月球,越南戰爭卻又打的深陷泥灘。
意識形態,種族仇恨,反戰游行,嬉皮士運動。
各種社會的沖突的影響也綿延到了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
有人全裸沖上舞臺,有黑人演員被拒絕入場,有編劇因為左翼傾向,同情工人運動而被好萊塢封殺,上了制片廠的黑名單,只能化名接受頒獎。也有知名導演在頒獎典禮的現場,面對美軍在越南節節敗退的情況時,欣然說出“此刻,越南正在被解放……”從而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后世國外影評人在回顧奧斯卡的近百年的頒獎典禮時,曾提出過一種經典的批評論點。
在社會上有那么多尖銳的矛盾需要去面對,那么多激烈的議題需要被討論。
世界上有那么地方正在流血,正在有人餓死,正在有人們死于槍彈和炮火的時候。
美國電影學會的那些老掉牙的組委會會員們(5、60年代,電影學會有嚴重的老齡化問題,很多投票會員甚至還是默片時代的老古董級別的導演),竟然還把最佳影片獎頒發給了一部老掉牙的“愛情故事電影”。
真是僵化的可怕。
完全不知道當時美國社會上的年輕人想要看什么。
是的。
在整個奧斯卡影史中,《愛情故事》絕對算不上是多么有思想建設性的那一類。
連它的歌曲都是那種悠揚的老掉牙的鄉村音樂風格的鋼琴曲,和社會上最受關注的激昂搖滾扯不上任何的關系。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里。
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忽然之間就相愛了。
他們又不能在一起了。
它老套。
它俗氣。
甚至觀眾都能猜的到劇情,它卻又那么一劍穿心。
蔻蔻似乎聽出了音響里正在播放著的是什么歌曲。
她跟著cd機的旋律,一起哼哼了起來。
“……howlo……(愛意會持續多久?我牽著她的手,她永遠都在那里。)”
“lovebeasuredbythehoursaday?(愛情,我可以用小時來衡量么?)”
“ihavenoanswersnowbutthisuchisay.(我沒有答案,但我的心會告訴自己。)”
“iknowi’llneedhertillthestarsallburnaway.”
(我知道我需要她,直到天上的所有星星都燃盡。)
“……”
清清脆脆的女生和甜美的男聲交纏在一起,像是纏繞在一起的藤蔓。
蔻蔻知道顧為經正在看著她。
但蔻蔻卻沒有回過頭來。
呼~
她只是輕輕的哈氣,用指尖沾著水霧,在車窗上畫出了一個圓圓的笑臉來。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