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老電影以如今的視角來看,臺詞冗長,節奏緩慢,沒有任何華麗的布景,就連反派都不夠激烈,劇中的大反派那位男主角的大富豪老爹算不上非要棒打鴛鴦的類型,頂多頂多就是希望他們能夠等待兩年再結婚罷了。
整部電影都是一場俗套劇情的集合。
一場長度為100分鐘的緩慢的流水。
可這樣的流水卻流淌到了顧為經的心里去,他仿佛想要靠這部電影去說服自己。
他擁有著比富可敵國的豪哥更好的更甘美的事情。
他擁有著財富所無法取代的感情。
生活對他已經這樣好了。
因此。
死亡,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
“顧為經,你能做到的,你能直視著陳生林的眼睛,告訴他,我不怕他。”
顧為經沒有提任何和陳生林直接相關的事情。
他只是嘗試著闡述著他心中那種抽象的感覺,闡述著自己提筆作畫時,在心見所涌動的心得,那些愛與恨,甘美與苦澀。
他用《愛情故事》里的情節做為比喻,也像這部電影一樣,將那些激烈的情節,變為了漫長的流水。
誠實的說。
顧為經說的并不好。
漫長的流水本來就是勾人心魄的反義詞,更不必說,顧為經本就不是一個勾人心魄的人。
他既缺乏伊蓮娜小姐那種勾人心魄的美姿儀,也缺乏安娜那種勾人心魄的演講能力。
更不必說。
扣除情感濾鏡和看電影者的特殊心境以外,《愛情故事》真的是一部沒啥突破性的老套電影。
美式言情和韓式狗血劇的雙重鼻祖。
場內的那些嘉賓們大多數,聽著聽著,就失望的喪失了興趣。
他們很多人都是專家,甚至是狂熱的電影愛好者。他們實在沒有什么心思去聽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將什么半個世紀以前的俗套愛情故事。
沒有人會催促顧為經趕緊換人。
這樣的禮貌,在場的人都是不缺的。
然則除了少數幾人以外,他們對顧為經的關注,也就僅僅只剩下了屬于“禮貌”的那部分而以。
伊蓮娜小姐卻是很認真的在聽著。
她把這個故事對照著顧為經那幅《人間喧囂》里的淡淡的,繚繞不去的憂郁之意,她感受著這個故事里的內涵,正如她感受著畫布上繚繞的將明未明的深色調陰影。
顧為經作品里的深色,往往有一種濕漉漉的質感。
宛若卡拉筆下的雷云。
一種飽常著,包容著雨水的深色調。
顧為經似乎喜歡使用這樣的大面積相對柔軟的筆觸,去傳達某種分外的激烈的色彩。
就像整部電影里。
導演似乎想讓將愈加深厚的愛,籠罩在一種悲傷的氛圍中那樣。
“愛會刺透黑暗,雷云,乃至死亡。”
女人在心中詢問著自己。
這就是顧為經的那幅《人間喧囂》所想要表達的主題么。
那么。
又是否因為曾見過巴黎凱旋門上燃燒著云朵。
所以卡拉不再害怕地牢的幽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