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人,拿了安家的銀兩,愿意去新的地方闖闖看。
還有的,純粹就是好奇和幫忙。
這些人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比較執著,認真。
也有的做著做著就沒有了信心,半途而廢,中途逃走的也有。
不管怎么樣,都是一種嘗試,冀鋆想,自己在現代掌握的知識不是特別龐大和全面,但是,至少有些先進理念。
在理論結合實際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的坎坷,但再苦再難,也要有人去做。
說不定自己煽動了這只小小的蝴蝶翅膀,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后,會有驚天巨變。
無論如何,自己做的這些的出發點和目的,是利國利民,歷史終將會給自己一個正確評價
想到此,冀鋆不由得一陣心潮澎湃。
邊境來信中,提到燎戎的攝政王迭刺蒼舒回去后,與李家軍商議,曾經短暫地開放了幾次“邊市”。
就是,雙方各自出點商戶,拿著各自的產品,在邊境進行交換或者買賣。
但主要的形式還是交換。
這也不難理解,比如燎戎的人缺糧食,他們本地沒有糧食,或者產量低,有再多的銀子也買不到。
信中提到,有幾個面龐白凈的商人跟燎戎人交換中,明顯吃虧,用幾車的糧食,就患了幾張毛皮。
這幾個商人還話里話外流露出是京城的王爺囑咐的。
冀忞看到這里笑問冀鋆,
“堂姐,你說是廣寧郡王的手筆嗎”
冀鋆想廣寧郡王和燎戎攝政王之間的秘密交易,不算是最高級別的機密,那也不是家長里短就能琢磨出來的,這也太兒戲了吧
冀忞看出冀鋆所想道,
“或者是有人故意朝郡王身上潑臟水,或者是郡王爺自己放的迷霧。”
冀鋆點頭。
迭刺蒼舒想要的不會這么簡單。
冀忞想了想問道,
“堂姐,你讓咱們的人在那邊發展農耕,我很贊成,可是,為什么還要開設學堂,免費教導他們住地附近的孩童讀書,有何用處可是,想讓他們將來通過科舉謀出路”
冀鋆其實沒有那么長遠的想法,而且,覺得也不是很現實。
她派去的人里,有一個舉人,兩個秀才,其余的文化水平就高低不一了。
這么樣一個臨時搭建的團隊,做點“義務掃盲”還可以,要是將一群幾乎沒有基礎的孩童培養成可以過關斬將,最后在縣,府,乃至最后進京考試中拔得頭籌的“學霸”,不是有點難,而是基本不可能。
冀鋆只是想,讓這些“散養”的孩子能夠有機會識字讀書,通過識字,獲得以后繼續學習知識,有獨立思維和判斷能力的人。
至少認識自己的名字,大致看得懂買賣的文書。不至于被別人賣了還幫著數錢。
其次,希望他們能夠懂得一些基本常識,能夠明事理,有仁愛和憐憫之心,至少不恃強凌弱。
冀鋆想了想道,
“其實,我更希望的是他們能夠將識字作為一個工具,以后的日子里,作為他們成長和完善自身的本領。”
冀忞笑道,
“做了這么多,好像沒有一件跟李家軍有關,但細想起來,件件都能幫上李家軍,怪不得爹爹的信里贊堂姐能干,要我跟堂姐好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