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后,就在云涯在通天閣忙碌的時候,衛莊也和韓信以及張良兩人再次會和。皇宮麗水閣之內,三人相聚一堂,通過這半個多月的了解,他們都收獲不少。
“衛莊兄,韓信兄,多日不見,收獲如何?”先到這里的張良向迎面走來的兩人抱了下拳,笑意盈盈的向兩人問道。
考慮到三人的習慣,這麗水閣之內的布置也仿造了先秦時代,因此他們倒也沒有什么不習慣的。
衛莊將自己的鯊齒放在了桌上,卻并沒有先說話。
韓信掃了眼兩人,便開口說道:“這半個多月,我去了三軍都督府,見到了四位都督,了解了一下皇朝的軍力。皇朝立國二十五年,對外戰爭規模不小,曾經一次性掀起數百萬人規模的大戰,很難想象。如今,陸軍一千四百萬人,海軍六百萬。但是,因為國土太過廣袤,能夠抽調出來的并不多。
其中陸軍之中,守護皇城的四圣軍團,縱橫天下的龍驤鐵騎,玄甲蒼云,馳騁草原的塞北狼騎,關寧鐵騎,追風騎兵,號稱皇朝鐵壁的陌刀軍,鐵甲衛等等一等一的精兵數不勝數。
而那天晚上,我們匆匆一瞥的神機營以及火炮營更是可怕。我很難想象,數千門火炮齊射之下,還有什么軍隊能夠存活下來。除此之外,皇朝的海軍也是縱橫四海,從無敵手。裝備有大量火炮,投石車的艦隊,足以摧毀任何擋在面前的障礙。”
“很驚人不是嗎?”張良抿了一口這雨前龍井,回答道:“如此龐大的軍隊,皇朝供養起來,依舊綽綽有余。而且,更讓我驚訝的是,皇朝上下對于戰爭并不反感。反而良這幾日走訪皇都,問及百姓,他們對于戰爭反倒很積極。”
“無非利益二字。”
“衛莊兄所言不差。”張良點了點頭,然后道:“皇朝并不強征壯丁,但參軍之人依舊踴躍。能將這利益惠及天下萬民,便是大善之舉。”說到這里,張良回憶了一下這幾日的見聞,繼續說道:“這半個多月,良先是前往了內閣,向六位閣老請教。后又前往了九部,與諸位尚書侍郎詳談。收獲不小。”
“哦?”
“士農工商,四民并舉。在皇朝的律法面前,一視同仁,沒有特殊。而朝中各部門分工也很清晰,各司其職。下面的各級官府,也是分權制衡,互有監督。更讓良吃驚的是,當今天子卻經常不理朝政,反而是將國家政事交由內閣來處理。”
衛莊嘴角一勾:“然而,朝中并無混亂,這很有趣不是嗎?”
“的確。”張良含笑點頭:“天子乃豁達之人,但同樣深諳帝王之術,精擅制衡之道。雖時常不在朝中,依舊將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條。這種手段,讓良不得不心生感佩。”
“所以,子房和韓信,是決定下注了?”
兩人同時點了點頭,云涯沒有讓他們失望。而皇朝,同樣也沒有讓他們失望。
衛莊滿意的點了點頭,向著四周打了個手勢。很快,張良和韓信感知之中的那些隱藏的暗衛便撤了出去。
張良笑了笑,道:“看來,衛莊兄比我們還要急。”
衛莊淡淡一笑,說道:“兩位同為漢初三杰,應該明白,在踏入皇朝這個地界,便已經沒了選擇。知道太多,有時候也是一種罪。”
“漢初三杰?”韓信玩味的一笑,把玩著手中的茶杯,不屑的道:“在陛下踏入我們的世界之時,原本的歷史就已經灰飛煙滅了。拘泥于所謂的歷史,只會成為一個笑話。”
了解漢史的他,對于自己那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可一點兒都不感興趣。
衛莊臉上露出了一些贊同,便站了起來,說道:“既然已經做出了決定,那么我們也該去見見陛下了。”
……
當三人來到通天閣之時,卻見到了一個讓他們很是意外的人——劉伯溫。
此時,云涯,青璃,劉伯溫,張三豐,了結大師,以及巫行云幾人都在,面前擺著的則是一卷卷百家典籍。
見到三人到來,劉伯溫率先站了起來,抱拳行禮道:“張三先生,衛莊先生,韓先生。”
三人還禮,尤其是張良,更是說道:“劉閣老。之前良有眼不識泰山,怠慢閣老,還望閣老恕罪。先生一說當不得,閣老稱呼在下一聲子房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