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冤有頭,債有主
王一槐的面部表情絲毫沒有因為密林沖出的那一團高大的身影而有任何的變化。
沒有恐懼,沒有驚慌,好似缺失了正常人的情感。
他站在一塊大石的上面,狂吸了一口天地中冥冥元氣。
什么是元氣
王一槐也不清楚。
但他堅信元氣一定是存在。
與普通的武夫修行是完全兩個不同的道路。
馬新貽,林動,又或者說,其他修行的武道高手,比如,吳有為,朱鳳奎什么的,練的都是一口內勁。
高深一點就是把內勁轉化為罡氣。
而元氣論支持者,是認為天地間有一種元氣的能量無處不在,要把元氣吸納進入身體。
聽起來和道門練氣很是相似,但是當今天下,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真正意義上捕捉元氣。
所以,這個學說,從明末開始就有不小的爭議。
王一槐,他就是元氣修行論的既得利益者,同時更是王船山遺書一脈堅定的信徒,元氣黨。
他是真正吸納過元氣的,并對身體做出過一定程度的調整。
曾國藩早期在湘楚地區為學政時,開了清廷禁書,將四庫全書里面被抹掉的一小部分內容展示了出來。
展示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王夫之及其所傳授思想的各種典籍,也正是因為老曾,王一槐才有機會接觸到王船山遺書,誦讀理解,并將其化為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
王夫之提出天地一氣,元氣論,認為天地間元氣無處不在,并與萬物勾連,其反對的是心外無物這一派學說。
王一槐早年是個采藥童子,讀過書,但儒學書籍讀得不多,更多是醫書。
加入白蓮教后,接觸到了海量的知識,他就把名字改成了一槐。
因為乾隆年間,白蓮教有一位教主,叫做王三槐。
他自詡比不過當年教主,又想彰顯自己鶴立雞群,所以取了個一槐這樣的名字。
教主能有三棵槐樹,自己有一棵,比不得當年教主厲害,可勉勉強強好歹有個三分之一,這樣一個樸素而實在的寓意。
他更喜歡雜書,不好四書五經,喜歡六藝,元氣論,尤其是后者,喜歡的發狂。
哪怕是出來辦事,身上都帶著幾卷經書。
練過武。
白蓮教的護法說他資質平平,可最終竟是出了成果,終成了一號人物。
他所習武藝,一半是無極圣母傳下,一半是自己結合王船山遺書自個兒琢磨,修行出了成果。
彌勒尊者曾經盛贊過他,是一員難得的儒將,小輩當中的第一。
此刻。
那魔頭似的身影沖撞出樹林,漫天的葉片紛飛。
“不要攢箭疾射,三隊換弩”
王一槐一聲低吼,與此同時,一連三箭上弦,右臂發力,勁傳腕間,黑鐵大弓,弓弦被拉開成滿月。
堅韌的鐵弓,好似承受不住力量,發出嗡鳴。
下一刻,羽箭如電閃般射出。
咄咄咄
品字形的箭矢飛來。
林動臉上閃過一抹冷意,山道上,那名身上披著輕甲,皮囊當得起俊朗二字的箭手,讓他尤為不爽。
尤其是那個像書生勝過像將軍的男人,還指揮著一大群弓箭手打他。
擒賊先擒王,殺敵也是如此,一定先殺對方軍中大將。
林動雙手橫攔,護住雙目,胳膊攔下了點向招子的一箭,手臂上多出了一個白點,箭頭被彈開。
另外兩枚螺旋箭矢,則是狠狠扎上胸膛。
氣勁流轉,一撮白毛宛若鋼針般豎起,又好似披掛了一件鋼甲,箭頭扎在上面發出沉悶的聲響。
盡管沒有破防,但是很痛,類比的話,好似被針扎過。
越是痛苦,心底越發暢快,林動發出恐怖的長嘯,眸子里的狠厲幾乎溢出。
山道上,林立著的弓手,憤怒且焦急地呼喊。
這些各式聲浪當中,隱隱又有幾分被恐嚇住了的意味。
“死”
林動厲喝一聲,碩大的拳頭,宛若流星般砸下。
箭矢無用。
攢射的箭頭,好似將密林刮過一遍,可是對這個野獸般的男人,沒有任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