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街頭,濕漉漉的地磚間流淌著黑灰的流水。
兩頂大檐帽下閃爍著紅亮的火星,時不時吞吐出幾團煙氣,亞瑟與路易相伴而行,不疾不徐的朝著他們的目的地皇家學會所在地格雷山姆學院前進。
路易開口道“我聽說,倫敦大學的皇家許可狀好像已經正式通過審核批復了。也許再過一陣子,學位證書就能發到你的手里。”
脖子上吊著繃帶的亞瑟嘬了口煙道“不用過一陣子,前陣子我幫阿爾弗雷德去倫敦大學報名就學的時候,教務處主任就已經告訴我,目前學校正在印刷學位證書,準備給我們這些第一批畢業的倒霉蛋們補發早該交到我們手里的學歷證明。他還問我,等東西印刷好了,是給我郵遞過去,還是我自己過去取。”
路易打趣道“我猜你肯定打算自己去取。就我在倫敦居住的這段時間所觀察到的事情來看,倫敦的郵政業務好像也沒比巴黎好到哪里去。”
亞瑟深有同感的點了點頭。
與現代高效率的郵政行業不同,19世紀的郵政服務就是低效、混亂的代名詞。
除此之外,它那昂貴的價格和只接受到付的付款方式也常常令人無法忍受。
如果一個普通工人想要從蘇格蘭的因弗內斯朝倫敦的親戚家里寄一封信,這往往會花費掉他半個月的工資。
不過,雖然郵寄信箋的價格十分昂貴,但是為了鼓勵印刷行業與新聞行業發展,通過郵政系統郵寄報紙卻是免費的。
所以,為了白嫖不列顛的郵政服務,有不少人就想出了個歪點子來規避支付高昂郵費。
他們把一份新報紙裝進信封里,并在報紙的特定字母上刺洞。這樣一來,收到報紙的人就可以根據刺洞的字母拼寫出這則加密信息。
而手頭相對寬裕,又不愿意忍受郵政系統低效的家伙,則干脆選擇在發行量較大的報紙上刊登自己的加密信息。
像是泰晤士報曼徹斯特衛報這些暢銷全國的大報紙,通常都開設了價格低廉的個人啟事專區和完全免費的讀者來信專欄。
報社開辟這些專欄的本意是想要與讀者們多多交流,拉近雙方的距離進而推高報紙銷量和影響力。
但是,令他們始料未及的是,有許多情侶干脆把自己的情書給登在了上面,以致于市民們都戲稱其為相思專欄了。
而報社為了杜絕這種薅羊毛現象,自然也開始下力氣整頓。
不過整頓歸整頓,情侶們沒用多久便掌握了加密通信的基本技巧,開始用更加隱晦的語言在專欄中抒發自己的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