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鏖戰4年,挨了一堆法國和葡萄牙軍火,且英國國內政局也因為光榮革命動蕩不安無力援助他們,牙都咬碎了的公司董事會終于死了心。
在125位主要股東的壓力下,公司在召開緊急董事會后,宣布將會及時止損,與莫臥兒帝國握手言和,而言和的代價則是賠償對方15萬金盧比。
這一仗打的東印度公司元氣大傷,而從光榮革命中回過神的王室和議會也終于發現,咱們是不是對這家民營企業太過縱容了一點
但是東印度公司的無限期特許狀畢竟是經過合法程序頒發的,而且他們也一直保持著盈利,直接收了他們的專營權無論從道德上還是法律上都是說不通的。
但這點小困難顯然是難不倒各位都想去印度發財的英雄豪杰們的。
本著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精神,大伙兒很快就想出了一條另辟蹊徑的陰招。
雖然沒辦法吊銷東印度公司的特許狀,但是議會可以放開其他公司進入印度貿易的權利嘛,這不也等于實質上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地區的專營權嗎
不止如此,議會為了防止進入印度的公司會被東印度公司的體量打垮,還親自下場立法成立了一家名叫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新公司來和老東印度公司打擂臺。
而感到危機的東印度公司股東們則著急忙慌的趕忙湊了幾十萬英鎊吃進了這家空殼新公司的股份,不止如此,他們為了向政府表忠心,董事會連夜頭腦風暴,最后終于推出了歷史上第一條公司格言aicisetsenatangiae奉英格蘭盎格利亞王者與議會之命
不過雖然東印度公司再三要求公司員工認真領會格言意涵、認真貫徹格言精神,并再三強調國王和議會指揮公司是東印度公司建立的根本原則,但這終究是挽回不了國王和議會的心。
當國王和議會發現新公司在印度的發展不如預期,更無法影響到老公司的壟斷地位時,小心思便又活泛起來了。
而察覺到事情不妙的東印度公司這一次則搶先一步,提出了新公司與老公司合并的方案,并邀請殖民事務部、財政部與貿易委員會深度參與公司改組,議會則負責監督。
最終,在東印度公司不情不愿的吃下政府硬塞過來的320萬鎊貸款,新老公司的合并方案順利通過議會審核。
而作為回報,議會則慷慨的把印度的壟斷專營權還給了它。
雖然按照老許可狀的規定,這權利本來也是應該屬于它的。
不過抱怨歸抱怨,在解決了分贓不均的問題后,英國政府很快便在外交和軍事上再次給予了東印度公司全力支持。
在外交陣線上,東印度公司從莫臥兒帝國的手中取得了在孟加拉地區的關稅免除權力。
在軍事上,大批正規皇家海軍與陸軍軍官被派往東印度公司部隊任職,而這些在印度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預備役軍官們,也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
例如以3000兵力擊敗7萬莫臥兒軍隊,并征服了孟加拉地區的羅伯特克萊武。又或者是以7000兵力強襲4萬邁索爾王國法械軍隊,并取得勝利的威靈頓公爵。
正是有賴于政府的這些幫助,東印度公司才得以成長到今天的體量。
但是東印度公司與政府之間的平衡卻一直非常微妙,每當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爆發沖突,為了獲得穩定收入,政府都會松一松它脖子上的韁繩。
而一旦到了和平時期,議會和內閣幾乎天天都在琢磨著該怎么才能把韁繩往回扥一扥。
在1784、1786、1813年的三份法案通過后,這位昔日的商業巨無霸的機構設置雖然比起從前變得更加龐大臃腫,但是回過頭來,它卻悲傷地發現,自己的腦袋上不止多了一個印度管理委員會,甚至還被設置了一個印度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