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30年代,此時的亞平寧半島距離統一依舊遙遙無期。
意大利與德意志一樣,這個名字更多是作為地理概念出現,而不是作為國家的名稱被人們理解。
就像是德意志地區林立了許多小邦國一樣,此時的意大利在經歷了中世紀、文藝復興與拿破侖戰爭的洗禮后,依舊存在著教皇國、撒丁王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德納公國、倫巴第-威尼斯王國與兩西西里王國共計6個國家。
而在這六個國家當中,除了神權制的教皇國和薩伏依王朝統治的撒丁王國以外,其余四個國家基本都受到了奧地利帝國直接或間接控制。
比如海涅提到的兩西西里王國,雖然他們的國王來自波旁家族,但是兩西西里王國在拿破侖戰爭復國后,連續兩代王后都來自于奧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
至于托斯卡納大公國與摩德納公國的統治者,都來自于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分支。
而倫巴第-威尼斯王國,則直屬于奧地利皇室。
意大利的半壁江山都被奧地利人占據,而馬志尼等人領導的青年意大利將統一整個亞平寧半島視為最終目標,因此他們少不了要和奧地利人起沖突。
而這也是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十分不滿法國政府容留這群意大利民族分子的根本原因。
不過,對于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來說,他能夠上位靠的便是‘人民國王"的頭銜以及象征自由、平等、博愛的三色旗。
因此,他容留青年意大利倒也不是專門為了針對奧地利,沙皇的眼中釘波蘭人不也在巴黎扎根了嗎?
況且,就算撇開路易·菲利普扯大旗的生存需求不提,法蘭西容留各國政治犯的傳統也是源遠流長了。
這里面甚至包括了一直渴望重奪英國王位、復辟斯圖亞特王朝和天主教信仰的詹姆斯黨人。
當初為了防止天主教承襲英國王位,不列顛掀起了光榮革命,議會宣布廢黜國王詹姆斯二世的王位,并擁立詹姆斯二世的長女、信仰國教圣公會的瑪麗二世與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共同執掌國政。
在議會與威廉三世里應外合的操作下,威廉三世統帥的1.5萬荷蘭軍隊沒有遭到任何抵抗便在托爾灣順利登陸。英王詹姆斯二世得知消息后,只得放棄王位連夜出逃法國。
但大部分英格蘭人反對詹姆斯二世不代表蘇格蘭人與愛爾蘭人也是這么想的。
國王出逃之后,蘇格蘭高地貴族紛紛拒絕向新國王效忠,而作為天主教傳統勢力范圍的愛爾蘭更是通過法案直接宣布英格蘭議會對詹姆斯二世的廢黜違憲,詹姆斯二世依然是愛爾蘭國王。
而詹姆斯二世也在法國的資助下在愛爾蘭登陸,并受到了國王萬歲的歡呼。
在詹姆斯二世的旗幟下,蘇格蘭高地貴族與愛爾蘭人很快就結為同盟,自稱‘詹姆斯黨人",并開始大舉圍攻國教在愛爾蘭的據點倫敦德里。
只不過,他們最終還是被威廉三世的軍隊擊敗,只得全軍撤往法國,而法蘭西軍隊則將這支部隊重新收編并將其列入了法軍戰斗序列,稱為‘愛爾蘭旅"。
這支愛爾蘭旅歷經上百年的歷史變遷,后來又被拿破侖擴充為了下轄五個營共計2000人的愛爾蘭軍團,并在半島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由于其彪炳的戰功,愛爾蘭團也成了唯一一支被皇帝授予帝國鷹旗的外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