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可以與倫敦相媲美的犯罪之都,在19世紀的巴黎,存在著許多知名監獄。
其中最知名的,自然是大革命的象征——巴士底獄。
其次,便是曾經關押過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拉康西埃爾監獄,以及曾經充當過圣殿騎士團法蘭西地區總部的圣殿監獄了。
而在這幾所監獄之后,最令巴黎人聞風喪膽的便是圣佩拉熱監獄了。
這座位于巴黎第五區圣雅克街的監獄,最初是作為一所宗教女子監獄興建的。而在大革命之后,它便不再對住戶提出性別要求,不再拘泥于宗教信仰,甚至它也不關心你具體是什么政治立場。
在大革命早期,這里關押的主要是保王黨人,其中不乏一些腦袋上頂著貴族頭銜的家伙。
而隨著大革命的進行,監獄里的囚犯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
沒過多久,法國大革命的發起人之一,卡米爾·德穆蘭先生就由于被雅各賓派控告與吉倫特派殘黨有勾結被關進了這里,但他在監獄里只是短租,因為沒過多久他就被送上斷頭臺了。
而替他行刑的正是巴黎老牌劊子手,亞瑟曾經見過的那位參孫先生的父親。
而在雅各賓派被推翻后的督政府執政期間,平等派的領袖弗朗索瓦-諾埃爾·巴貝夫先生因為陰謀推翻督政府,也光榮的拿到了圣佩拉熱監獄的房卡。在被送上斷頭臺之前,他曾經在這里小住了幾個月。
在波旁王朝復辟后,文學家保羅·路易·庫里埃和作曲家皮埃爾-讓·德·貝朗熱這老哥倆分別因為寫政治諷刺文章和創作諷刺政府歌曲在圣佩拉熱監獄捧上了公家的飯碗。
不過在七月革命后,因為創作諷刺文章和諷刺歌曲入獄的家伙已經大為減少。
但遺憾的是,諷刺漫畫家們由于迷上了畫鴨梨,所以很快就填補上了作家和作曲家的空缺。
這正應了那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圣佩拉熱監獄。
正因如此,所以當下想在圣佩拉熱監獄找一間空房依然還是挺難的。
不過幸運的是,亞瑟與維多克今天來到這里并不是來辦入住手續的,所以犯不著為了這件事煩心。
亞瑟透過車窗望向前方的圣佩拉熱監獄,上下打量著這間守衛森嚴的老式建筑。
厚重的石墻高高聳立,石墻表面粗糙而斑駁,青苔和藤蔓在墻角蔓延,如果仔細觀察,還能發現在青苔與藤蔓之下隱藏著的刀劍傷痕與彈痕。這些痕跡無不說明,這所監獄建立至今到底遭逢過多少次暴亂、劫獄以及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