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些重創幾乎都是由于沙皇的政策大轉向造成的。比如1642年,莫斯科公司遭到沙皇下令驅逐。
不久后,雖然公司又被允許在俄國經商,但由于1649年不列顛將自家國王送上了斷頭臺,以此為由,沙皇取消了莫斯科公司的貿易特權。
1667年彼得大帝頒布的《貿易憲章》嚴格限制了外國商人的活動范圍,沒收了他們的商品和固定資產,并禁止他們涉足零售業。
而這些行為,無一例外的,都導致了英俄外交關系的惡化。
因為在長達數個世紀里,英國都是重商主義國家,這也就意味著英國外交便是商業貿易的延升。
至于俄國能否繼續與英國維持良好的外交關系,這一點休特還真不敢保證,畢竟誰也不知道沙皇的腦袋里裝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時候,即便沙皇本人堅持政策不動搖,但是當他死后,新繼位沙皇又會祭出截然相反的貿易政策。
比如彼得大帝時期,俄國曾經取消了皇室對糧食、白酒、食鹽和煙草的商業壟斷,使得俄國國內出現了近乎自由貿易的景象。
然而,彼得死后,新沙皇便立刻恢復了對商業的壟斷,使得一切又倒退回原來的狀態。
這樣過往的經驗不僅令俄國商人變得畏手畏腳,比起長期投資更傾向于短期投機撈一票就跑。
甚至連莫斯科公司的英國商人在吃了幾次悶虧以后,也變得不肯加大對俄國的投資力度。
休特在莫斯科公司擔任過出納,如今又在憲兵系統里磨練了幾年,因此在仔細琢磨后,他心底不禁升起了一個疑問。
雖然在他看來,英俄關系正處在蜜月期,但如果那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真的發生了,到時候該怎么辦呢
是舍棄了俄國的榮華富貴,安安心心回歸英國的小職員生活
還是舍得一身剮,拼上可能被流放西伯利亞的風險,干脆入了俄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