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和森林狼比賽第二節的后半段,兩隊都換上了球隊的輪換陣容。
森林狼這邊武道和加內特以及馬布里三人被換下了球場,而湯姆和本華萊士兩人依舊是留在了球場上面。
湯姆雖然剛剛傷愈,但是比賽到現在,他多數時候都沒有參與到森林狼的進攻當中,一直是在重新適應球場,適應比賽的強度。
現在武道下場了,湯姆就成了那個帶領森林狼輪換陣容球員。
公牛那邊,喬丹和皮蓬還有羅德曼三人也是下場休息,換上了斯科特伯勒爾、科爾、比爾溫寧頓等人。
替補陣容的強度,其實比森林狼這邊稍弱。
而隨著比賽的進行,華萊士和切洛基帕克斯的內線組合很快就發揮出了自身的優勢。
切洛基帕克斯雖然和聯盟當中那些個有名有姓的內線球員相比較差的很遠,但是面對比爾溫寧頓這種級別的內線球員的時候打的還是相當輕松的。
切洛基帕克斯的內心進攻技術還算豐富,而溫寧頓這種加拿大出身的重型中鋒,根本就不是切洛基帕克斯的對手。
森林狼和公牛兩隊的分差,在第二節后半段拉的更開了。
24:37。
森林狼單節打了公牛足足13分的分差,連同第一節的比賽,兩隊的分差都已經接近了二十分。
而即將破20的懸殊分差,也是讓本來熱鬧的公牛觀眾席,也是變得安靜了不少。
隨著第二節比賽結束的哨聲響起,兩隊的球員也是回到了自己的休息區。
森林狼這邊重新換上了全主力陣容,湯姆和華萊士以及克里斯凱爾三人回到了場下休息,森林狼的全主力陣容也是變成了武道、加內特、馬布里、切洛基帕克斯還有薩姆米切爾這五人。
至于公牛那邊,奪冠的鐵三角回到了球場上面,同時科爾和斯科特伯勒爾兩人依舊是留在了球場上。
這一下,公牛這邊的最高高度成了斯科特伯勒爾、羅德曼還有皮蓬這些身高剛剛只有兩米出頭的人。
粗略看去,森林狼內線球員的高度將會非常占優勢。
比賽進入到了第三節,手握巨大領先優勢的森林狼開始摒棄了自己最擅長的快攻打法,反而是開始主動壓節奏,打陣地戰。
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盡可能的減少回合數,最大程度的利用自己的領先優勢。
菲利普教練制定戰術的時候還是比較理智的,沒有抱著一次性把公牛打死的想法。
其實很多年輕的教練在球隊手握巨大領先優勢的時候往往會飄,會選擇繼續猛烈進攻,以此進一步擴大分差,直接擊潰對手的氣勢。
但是這種打法對于那種和自身球隊實力相當的隊伍來說,風險是非常大的,畢竟你能夠半場比賽領先對方十多分,對手也能夠半場比賽將這分差追回來抹平。
像是前段時間掘金和湖人的比賽,湖人方面就犯了這樣錯誤,領先20分的巨大優勢下,依舊在選擇打快節奏的攻防轉換。
這也是湖人會被掘金翻盤的重要因素之一,硬實力不如掘金是一方面,技戰術的選擇方面問題也不小。
當然了,這和不同時代的籃球特點有關系,但是沒有人規定,小球時代就一定要依靠大量三分,依靠快節奏的攻守轉換不是嗎
如果穩扎穩扎的鐵血上籃能夠球球打進,那么球隊的進攻效率也不見得會比擅長三分球的球隊要弱。
森林狼和公牛的比賽,菲利普教練在這方面的處理就顯的相當的老道。
但是隨著比賽的進行,菲利普教練發現自己的操作對于本場比賽而言,有些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