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的球員們面面相覷之后,開始組織進攻。
正如武道所預料的那樣,從武道上場開始盯防德雷克斯勒起,火箭在做進攻選擇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的避開武道在防守的這一個點。
這也是人之常情。
火箭和公牛不一樣,不是邁克爾喬丹的一言堂。
在公牛,喬丹就是毫無爭議的大當家,而且本就斗志旺盛的喬丹占有欲、控制欲也是非常強烈的,公牛的三角進攻戰術,就是圍繞著超巨喬丹所打造的。
但是火箭不一樣,在火箭,其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當家。
而是傳統意義上的“三核”。
球隊進攻的時候,這個“三核”當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夠成為球隊的終結點。
好處,當然是顯而易見的,球權分散所帶來的優勢就是能夠避免球隊實力和球星狀態深度捆綁。
菲利普執教下的森林狼,就希望森林狼能夠采用這種傳統的核心打法,圍繞著武道、加內特、馬布里、湯姆四人打團隊籃球。
火箭也是一樣,只是核心是德雷克斯勒、奧拉朱旺和巴克利三人。
這樣的進攻體系,當某一位球員遭遇到了對手強有力的封鎖之后,球隊可以將球權轉移到另外兩個核心的手中,讓另外的核心來處理球。
因為三核地位較為平等的關系,1號位球員在處理球的時候,會比較公正的從“機會好壞”這個維度來分配球權。
不至于像公牛王朝、奧尼爾所在的90年代早期湖人、以及大姚所在的國家隊那些球隊一樣,以將球給到第一核心作為球隊的第一要務。
把球給喬丹;把球給奧尼爾;把球給姚明。
其實都是同一種處理球的方式
三核體系的火箭,當德雷克斯勒遭遇到了武道的防守的時候,他們在處理球的時候,就會偏向讓巴克利還有奧拉朱旺主攻。
但是這兩個球員,先不說狀態相較于巔峰期的時候有多么大的下滑,單單說這兩人的進攻區域,就有著極大的重疊。
低效區的大量出手權,沒有人能夠擔負起來。
出手區域重合還不算,這兩個隊員的哪怕放開手腳掄,能夠打出20已經算得上是本場表現“爆炸”了。
這就是當下巴克利還有奧拉朱旺的能力。
在森林狼有意識的引導下,火箭的球權開始朝著奧拉朱旺和巴克利兩人的身上集結。
森林狼這邊加強了內線的防守,狀態下滑明顯的奧拉朱旺在高強度的內線對抗之中,體能被消磨的很厲害,這也導致他在持球進攻的時候,狀態出現了極大的起伏。
而巴克利這邊,也是被強迫著處理一些他不擅長處理的球,嘗試了幾次高位投射,見手感實在是不行之后,巴克利加強了對籃板球的保護工作,同時在進攻端,他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體能代價突入到自己最舒適的位置。
依托著巴克利的努力,火箭在武道的恐怖攻勢下依舊是站穩了腳跟。
27:23,森林狼以4分的微弱優勢,壓制住了火箭。
雖然局勢看起來對于火箭而言還遠沒有到“絕望”的時候,但是執教nba多年,參加大大小小比賽無數的老湯老將似乎是察覺到了森林狼還有武道的意圖。
在第二節結束的時候,將巴克利放在了休息區,讓他能夠有一個比較連貫的休息,以便能夠在最后的決勝時刻保有相當程度的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