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是放在四維空間,多一條坐標軸的情況下,占據的體積對標三維世界,將不知道放大了多少倍。
而想要在邊境布置防線,就需要數量極其龐大的可控高能粒子,起碼要比現在的產量大五到六個數量級。
這是尋常的擴大產能的方法做不到的,就算是把全人類都拉過來,都未必能把產能擴大到這種程度。
除非是對設計進行改進,而藍諾和科考艦隊的科學家們,已經在這方面開始了自己的嘗試,他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簡化可控高能粒子的結構,為此就算對性能做出一定的閹割,甚至是性能大幅度下降。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壓縮性能的確可以將生產的流程大幅度壓縮,但有兩個部分是很難壓縮的,一個是和人腦之間的連接,沒有和人腦之間的連接,就無法實現超光速通訊,那樣的話,在太空尺度下的延遲就會大到讓人發指的程度,另一個就是從真空中借取能量的結構。
這部分的結構是從三體人的智子上學來的,也是智子的核心技術之一,人類現在更多的其實只是把它彷制了出來,其中蘊含的原理。并沒有全都搞明白。因此想要壓縮這個模塊的體積,也就變得困難了許多。
不過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總有些人能夠迸發出異乎尋常的靈感。
有時即便是藍諾,都要因為這些靈感而感到驚嘆,溫青華也是這次科考艦隊之中的一名科學家。本來他并不算是科研團隊中的核心,直到他負責了對可控高能粒子的簡化之后,一次檢查生態滾筒電力傳輸情況的時候,突然就產生了靈感。
一閃即逝的靈感,被他敏銳的思維捕捉住了,緊隨而后就是興奮的聯通了與艦長之間的通訊。
“我知道該如何對能源模塊和控制模塊進行簡化了一直以來我們都太過拘泥于將這些模塊安裝在他們自己的身上了,但實際上我們根本不需要給可控高能粒子設計能源模塊和操控模塊。從來沒有誰規定過,我們只能制造一種可控高能粒子。
如今我們生產的這種性能強大的型號,無法實現量產并沒有關系,只要他能夠和我們進行量子通訊,并且向真空中借取能量,他就可以像是我們現在的核聚變發電廠一樣,通過遠程輸電一類的能力給其他的可控高能粒子充能。
雖然微觀層面的這方面的技術我們還并不成熟,但相比于直接從真空中借來能量,毫無疑問要簡單了太多。
同樣的,既然能量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傳輸,那么操作指令同樣也可以這樣傳輸。
我們與可控高能粒子之間進行量子通訊,而可控高能粒子,和次級可控高能粒子之間,使用常規的電磁波或引力波通訊就完全足夠了。
雖然這會受到光速的限制,但在一光秒的范圍內,光速所帶來的延遲,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每一顆可控高能粒子所能夠起到的效果,就可以相當于幾百萬個甚至是更多,特別是在四維空間中,再多了一條坐標軸的情況下更是可以將這種控制能力再放大幾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