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稅收有很多種,主要分為稅和賦
中國最初的賦稅是統治者向下屬征取土產、勞役和其他實物。稍后漸變為按丁口征收軍役及軍需品,稱為“賦“。
按土地及工商經營征收財物稱為“稅“。
春秋戰國以后,私有經濟不斷發展,授田制的創建,特別是“初稅畝“、“初阻禾“的推行、國家向農民fen地征收實物,故賦、稅逐漸混合。
唐宋時代按田畝征課的又稱為田賦或佃租,清代“攤丁入畝“后,從而完成了賦役合并征收。
辛亥革命后,漕糧、蘆課和官田征納均稱“田賦“,“稅“則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一種概稱或其他征課之名。
除此之外,還有專門供養皇室的稅收,而李世民就是要免除這一部分稅收。
一來,這部分并不算多,往多了說,一年能征收個幾萬貫就不錯了。
這點錢對于現在大唐皇室來說,就是個雞肋,食之無用棄之可惜
大頭其實就是在戶部每年都會劃分一部分稅收,用以皇室的開支。
但現在什么情況
朝廷現在都困難的需要自己這個皇帝補貼才能維持下去的地步,這部分有沒有都一樣。
還不如免了,能留個好名聲。
反正短時間來看,這部分收入是無法收上來的。
加上現在皇家商號賺取大量的錢財,他早就看不上這點錢了。
今日確實對這寫勛貴有點狠,自己要是不做出表率的話,他們心中必定不舒服。
現在好了,大家都有損失,心里也平衡了不少。
其實就算皇帝什么都不做,他們也毫無辦法。
但皇帝能考慮到自己的感受,更是愿意放棄一定利益,他們好受了些。
加上這些錢財確實不是進了皇帝自個的腰包,而是用于朝政,他們就算有氣,也不好說什么。
等所有人全部離去,長孫這才從后面出來。
她全程聽見了皇帝和大臣們的交鋒,看到皇帝有些發愣,就小聲道“陛下可是心疼了”
李世民搖搖頭,說道“這點錢朕還沒放在眼里,要不是現在時機不合適,朕都打算自己繳稅了。”
“自己繳稅”
長孫驚呼一聲,連忙捂住嘴巴
李世民嘆了口氣,苦笑道“你也看見了,這次要不是朕也受了損失,他們能這么輕易就范”
“就算這次繳了,下次他們要不找機會轉移才怪了。”
“朕算是看明白了,姬松那混蛋說的沒錯,想要天下人都繳稅,那么皇家自己就得做表率,不然誰搭理你。”
其實道理很簡單,你皇帝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沒錯,但沒有我們支持你能做的穩
要我們繳稅也行,那您這個最大的特權人物是不是也要繳稅
您要是不交,憑什么要我們繳
現在還不是皇帝集所有權力于一身的后世,臣子和皇帝之間關系更多的是一種合作關系。
皇帝是大股東,勛貴,世家是小股東,大家一起將這個國家經營的蒸蒸日上,你可以換股東,但是卻不能讓股東的權益受損。
看看前隋,楊廣做的太狠了。
不但和你爹打天下的勛貴你說殺就殺,世家的利益你是一點都不顧及,不反你反誰
所以,很多時候,皇帝,世家,勛貴,士族,百姓,就組成了一個很穩定的金字塔的結構。皇帝高踞上首,世家,勛貴次之,士族再次之,最后最底層的就是千千萬萬的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