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號文治武功至圣大國師
孔子的后裔衍圣公孔克堅為任大國師。
草原蒙古諸王,在各部中必須宣揚儒教經典,而且還要每個部落首領營帳中懸掛孔子像。
其實對于草原各部來說,許多人一輩子也不會來到中原一趟,他們在草原上安穩當自己的牧民,對于誰是孔子,孔子是誰,壓根就是不知道的。
“這孔子,到底是個什么厲害的人啊”許多蒙古藩王紛紛向大都派來的使者問道。
對于這個問題,從大都城內使者卻是對一幫子文盲蒙古人很難解釋。
“孔子這個人,自然是頂厲害的人,他讓手下三千弟子聽命”
蒙古首領們一聽,“孔子那一定是很能打,不然三千個人,怎么會聽他一個人的號令”
使者對于這個說法也是不置可否,畢竟他也覺得是這么回事兒呢。
孔子肯定是很能打,不然那三千個刺兒頭徒弟,怎么可能乖乖聽命呢。
等到蒙古首領們一看發到手的孔子像,卻是又紛紛質疑起來。
“孔子長相不大對呀”
他們覺得一個文質彬彬的老頭兒不可能是什么孔子形象,一時之間,許多蒙古首領們紛紛向朝廷匯報自己的這個發現,肯定是發錯了圖畫。
對于這個建議,大元朝君臣展現了非常靈活的底線,只要能夠在草原宣揚孔子忠君思想,什么模樣的孔子都是可以的
很快一個嶄新的孔子形象就是草原各部流傳開來。
這個符合蒙古人心中的孔子,就從原本穿長袍配長劍的和善老頭兒,變成了一個留著蒙古發型,穿著一件蒙古摔跤服,上半身赤裸肌肉,腰間左邊懸掛著弓箭,右邊配著彎刀,背上插著一壺羽箭,身后飛著一只雄鷹,滿臉橫肉的壯漢
這就是讓大多數蒙古人認同的孔子形象
而在中原之地區的推崇儒家,當然是不能這么搞,你要是把讀書人心目中的孔圣人形象變成的一個肌肉版的成吉思汗,那可就要起到反效果。
元朝在各地紛紛鼓勵讀書人到各地的團練中擔任職務,或者是自己親自去辦團練,立刻就能獲得大元朝的官職,不僅免除各自的稅賦,而且還能獲得一個控制地方的實權官職。
各地的縣令開始也都是從這些團練當中選拔。
蒙古人的這個手段一出,許多貪戀權勢的豪強們紛紛也追隨了過去。
這可就是貨真價實的土皇帝
世世代代都可以繼承做官,那可不就是魏晉時期的門閥嗎
大門閥和小門閥,都一代代傳承不滅,這可比什么考科舉還要好多了啊。
而且這種事情,如今都是趕得巧不如趕得早。
一個蘿卜一個坑。
誰要是有先發優勢,那后世子孫可有了大大的大大的便利。
蒙元的這個策略立刻讓各地的豪強倒向大元,紅巾軍在各地紛紛遭遇到了很大的挫敗。
雙方以河南為中心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紅巾軍往往攻下一些城池之后,是根本守不了多久,當地的豪強就會串通聯絡周圍的團練兵馬進行反攻。
如此一來,紅巾軍在幾次反復爭奪當中被消耗的元氣大傷。
這個時機,駐扎在河北一帶的王保保、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人當然不會錯過,他們趁著黃河冰封的時候,率軍四路突破黃河。
元軍直逼汴梁城下,汴梁城沒有地理上的優勢,劉福通只能集中各地的兵馬一起保衛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