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周步辛他則開始負責農業和人口方面的制定,教學方面則交給了前來歐洲支援的學子。
周步辛是接受過朱瀚新式教學的,他也知道傳統的四書五經并不適合大明的需要,所以改變是必須的,但四書五經對控制當地土著來說,是很有必要的,讓他們學習漢文、漢語,讀華夏的書籍,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被同化,這對大明未來統治歐洲來說,也是很好的事情。
三人配合相當默契,一人管一攤。
除了有必須需要三人配合才能完成的事,其他的基本上都不會有什么聯絡。
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歐洲的發展,迎來了他們的三駕馬車。
當朱元章知道郭興和郭英在歐洲做的轉變后,已經是半年后了。
得知郭興和郭英并沒有一味的打仗、打仗,而是轉變自己的職能,在維持軍隊威懾力的基礎上,開始投入到歐洲的發展和建設中,對此朱元章很是滿意,拿著密信給朱瀚看,唏噓不已的說道“一開始,咱還擔心這倆小子會在歐洲呆的不適應,畢竟現在不是一味的打仗,可沒想到這倆小子做的這么出色,咱還想著要不要訓斥他們一頓呢,現在看來沒有這個必要了啊。”
朱瀚看完密信后,對朱元章道“郭英那小子性子急,能想到轉變不會是他,郭興性子比較穩,而且考慮事情比較全面,應該是他的主意,郭英也不差,最起碼他有想法學,這就足夠了,咱大明的將領如果都像郭興、郭英倆兄弟,咱大明的發展就不會有太多桎梏了。”
“是,咱大明就需要這樣的人才”
朱元章笑了起來,然后頗為不滿足的說道“不行,咱還得從老弟兄堆里,發掘出更多的人才,讓他們轉變,繼續為咱大明發光發熱。”
這就是朱元章的事了,朱瀚不想摻和,萬一多說幾句,朱元章把給老弟兄們轉職的工作交給自己了怎么辦
為了偷懶,朱瀚選擇少說話。
不過,朱元章并沒打算就這么放過他,而是提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七五,這些日子咱也一直在想,等咱大明把全世界的土地都占有了,這軍備應該如何提升畢竟沒有了對手,想進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以后大明天下無敵,到時候再發展軍備,還會有人支持么”
朱元章真正做到了居安思危,他已經看到大明如今的成功,但現在他已經開始考慮成功以后的事情了,以后的大明,再蹦出來一個對手怎么辦
用現在的武器去打仗
也不是不可以,但沒有了領先,朱元章總會覺得不保險。
朱瀚卻覺得朱元章是在杞人憂天“哥,那都是幾百年以后的事情了,現在考慮沒什么用再說我們組建這么多工廠是干什么的不就是為戰爭準備的么”
頓了一下,朱瀚說的更詳細了一些:“別的不說,就說紡織廠它可以在戰時轉變成軍用服裝廠,為大明軍士足夠量的被服,鋼鐵廠可以生產盔甲和武器再說就算真的有人造反,那我們有沒有想過,他造反的原因是什么就算用先進的武器將那些人鎮壓,能夠保證我大明依舊長治久安嗎”
最關鍵的,還是看皇帝。
皇帝如果做到了愛民如子,誰又會提著腦袋干造反的活
就算有人為了自己的野心造反,又有多少人會支持他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一點都沒錯。
朱瀚說朱元章在杞人憂天,也不是沒有道理。
就朱瀚說的這些話,朱元章都懂,可就是覺得自己得想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大明的江山傳萬世之治。
朱瀚卻不這么想,他覺得如果大明的皇帝是個王八蛋,那么大明被推翻也是情有可原,看著朱元章愁眉苦臉的樣子,朱瀚笑著說道“哥,別想那么多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咱們操那么多心干嘛咱們還是聊聊如何在和平年代發展軍備吧。”
見朱瀚轉移話題,朱元章也沒有繼續糾結大明江山能否傳萬世的事,而是聽朱瀚提及軍備發展的辦法。
“無論是民轉軍,還是軍轉民,都有一個先決條件,誰發展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