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沒有關系”朱元璋吹胡子瞪眼的,似乎非要跟馬皇后爭出個是非對錯來一般。
“大同發生旱災的時候,是不是咱把七五派過來救災的”
“這還不是說明咱慧眼識人,才讓這些災民能過上現在的生活嗎”
馬皇后沒有正面回答,反而似笑非笑的道“也不知道是誰,當初剛剛聽說,七五把糧價提高到四兩銀子一石的時候,氣的差點沒把桌子給掀翻了。”
朱元璋的呼吸一致,頗有些心虛的反駁道“咱那是高興的。”
馬皇后微笑不語,并沒有當場戳穿朱元璋的謊言。
朱元璋也不想再提起這件事,連忙打了個哈哈道“那民營這邊有一個大廣場,那邊兒可是相當熱鬧,走咱們過去看看。”
廣場設在最中心,朱元璋上次也是來過的。
在廣場這邊,聚集人最多的自然就是說評書的了。
對于這個地方老朱可以說是十分的糾結。
既想來聽評書的后續內容,可又覺得這邊的評書講的實在是索然無味。
十分精彩的故事,被這群人照本宣科的這么一讀,最多也就剩下兩三分了。
可即便如此,有的聽總比沒有的聽,不是嗎
所以說只要忙完了手頭上的事情,朱元璋來的最多的,就是難民營的小廣場。
這邊的評書每天一共說兩場,正午時分工人們全都休息的時候會說上兩集,下午等工人們都放工了,吃晚飯之前也會說上兩集。
聽的多了,朱元璋也漸漸發現了端倪。
還真不怪這邊的人說的不如城里的好,主要是這些評書先生,基本都是臨時抱佛腳。
好多次說的磕磕絆絆,連劇情都忘了,甚至還要當場拿出書來看一眼。
按照他們所說的進度,朱元璋覺得他們這些人應該是,提前一兩天把要說的內容,胡圇吞棗的背下來。
之所以這么做,也就是為了維持不斷更。
至于這么做的效果,看那些聽評書聽的津津有味的普通百姓就知道了。
每到評書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百姓全都聚集到的小廣場。
而且根據朱元璋這段時間的了解,整個難民營這樣的小廣場一共有四五個之多。
每個小廣場上都有說書,先生在定時說評書。
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可以說全都被這些評書的內容所吸引。
以前不管是正在也好,還是朝廷征召民夫也罷,是絕對不可能完全聽不到怨言的。
不管朝廷做的再好,總會有人因此而受損。
只要不影響大局,對于這種事兒上面那些官員也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畢竟如果只是抱怨兩句的話,其實也不會產生什么嚴重的后果。
但是如果有些人在這其中挑撥離間,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左右看了看,第一次聽評書的馬皇后也一下子被故事給吸引了,聽的無比專心。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