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眼神披靡的看了他一眼,轉身便離開去往書房。
王安和葛榮一起參加科舉考試,他們兩人對這次的考題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
下筆如有神,對考題之中的每個問題,都能夠精心地作出解答。
考題結束之后,兩人便迅速的出了貢院,沒料到,被朱瀚擋住了去路。
“我們兩個這次交卷的時間倒是挺快,倒不如留下來與本王來商議,這次科舉考題的見解如何。”
朱瀚盛情邀約,葛榮和王安兩人必定義不容辭。
兩人并跟著朱瀚回到書房,坐在椅子上,王安便和朱瀚分析,這次考題之中的民生問題。
不但在士農工商之中,想要把商人的地位逐漸的提升,也要讓百姓能夠過上最為安穩的日子。
這對于普通的人來說,必定是最為簡單的,但在朝堂之上想要將這些給解決好,并不是那么容易。
對于科舉學子來說,這些都是他們應當學習的一些內容,若是連考題之中的這些具有深意的問題都深挖不出。
那這么多年的書,可真是白讀了。
“士農工商地位的懸殊,讓不少的商人在應天府都抬不起頭,他們即便是再怎么賺錢,恐怕在朝堂之上都沒有辦法站住腳。”
“從事之人和從商之人,都是我們大明的子民,何必要用這種三六九等的尊卑,去限制他們日后做生意的腳步。”
王安對這次的考題有著自己的見解,他的這一番話讓朱瀚大為震驚。
他眼神意猶未盡地,看著王安對他刮目相看。
他突然有點期待,這次王安的考卷將會有多么的驚艷。
自己所救下來的這些學子,可真是讓朱瀚對他們日后能夠在科舉之中,毅然決然的選擇。
從仕之路確實非同凡響。
葛榮倒是有不同的見解,科舉考試之中萬變不離其宗。
“自上次錢尚書在科舉舞弊案中,已經讓不少的學子把考題泄露了出去。”
“這才有了這次新的考題,但唯一不變的便是我們大明對百姓安居樂業的愿望。”
朱瀚聽著立馬點頭。
這可是他與朱元璋兩人這么多年以來最重要的問題,但一直都沒有辦法能夠得到解決。
科舉考題確實,抒發的這一個中心。
“在我看來,江山社稷與百姓都是緊密相連的,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天下之人只有共團結,才能夠讓大明發揚光大。”
朱瀚聽著葛榮和王安兩個人的話,心里大為震撼。
他開心的目視前方。
這兩人若是入朝為官的話,那必定能夠成為朱標最得力的助手。
“你們所說的確實沒錯,不過就算是到了任何時刻,只要是科舉之中能夠選拔出的人才,自然也會有自己的煩惱。”
朱瀚話音剛落,外面的學子交卷的人便也越來越多。
他們都在貢院之中,商量著這次科舉,希望最終的名額能夠落到自己的身上。
這次的科舉對于學子來說十分的不易,若不是朱元璋能夠廣開恩科。
現在還不知道他們的結果會如何。
“這次的考題真是令人感慨萬千,在考題之中只要是能夠在參加科舉之時,展現出真正的實力,都能夠有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