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也上前行禮,語氣堅定:“父皇,兒臣在救災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只有心系百姓,方能贏得民心。兒臣定當以此為鑒,繼續努力,為大明江山社稷貢獻自己的力量。”
陛下聞言,滿意地點了點頭:“你們三人此次表現優異,朕心甚慰。”
“標兒,你親自下訪民間,體恤民情,深得百姓愛戴。這份仁德之心,正是儲君應有的風范。”陛下語重心長地對朱標說道。
朱標謙遜地低下頭:“兒臣愧不敢當,只是盡了自己應盡的責任而已。”
陛下看向朱棣:“棣兒,你在救災過程中親力親為,與百姓同甘共苦,這份勇氣與擔當令人欽佩。你要繼續保持這份初心與熱情,為大明江山貢獻自己的力量。”
朱棣躬身行禮:“兒臣謹遵父皇教誨,定當不懈努力。”
經此衡州賑災一事,朝堂之上風起云涌,眾大臣們的立場悄然分化,形成了兩大鮮明的陣營:一派堅定地站在太子朱標身后,另一派則力挺四皇子朱棣。兩股力量暗自較勁,朝堂氣氛愈發微妙而緊張。
支持太子的大臣們,以戶部尚書李大人為首,紛紛聚集在東宮周圍,議論紛紛。
“太子殿下此次賑災,親力親為,深入災區,與百姓同甘共苦,此等仁德之舉,實乃儲君之典范!”李大人慷慨激昂地說道,眼中閃爍著對太子的敬佩之情。
一旁的工部尚書也附和道:“是啊,太子不僅心系百姓,更在賑災過程中展現出了非凡的決斷力與領導力,實乃我大明之福!”
這些大臣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太子的贊譽,他們相信,在太子的帶領下,大明將迎來更加繁榮穩定的未來。
而另一邊,支持朱棣的大臣們也不甘示弱,他們以兵部侍郎張大人為核心,聚集在四皇子府邸,商討對策。
“四皇子此次救災,英勇果敢,不僅親自上陣指揮,更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其膽識與魄力,實乃儲君之材!”張大人聲音洪亮,言辭中透露出對朱棣的堅定支持。
另一位大臣也點頭贊同:“四皇子不僅心系百姓,更在民間贏得了極高的聲望。未來若能登基為帝,定能帶領我大明走向新的輝煌!”
這些大臣們對朱棣寄予厚望,他們相信,朱棣的果斷與智慧,將是大明不可或缺的領導力量。
朝堂之上,兩派勢力的交鋒日益激烈。一次早朝上,李大人與張大人因救災之策產生了激烈爭論。
“救災之事,當以仁德為本,太子殿下深入災區,親撫民心,此乃根本之策!”李大人據理力爭,聲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定。
而張大人則不甘示弱,反駁道:“仁德固然重要,但若無果斷決策與行動力,何以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四皇子之英勇,實乃我大明之幸!”
兩位大臣的爭論迅速在朝堂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其他大臣也紛紛站隊,或支持太子,或力挺朱棣,朝堂之上氣氛一時劍拔弩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