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目光一亮,撫掌道:“此乃上策,江南富庶,山東民風強悍,湖廣地大物博,均是國之重地,若能率先推行,定可為日后推廣至全國奠定基礎。”
朱標沉吟片刻,問道:“李尚書,選派官員之事可有章程?此事關乎百姓福祉,不可懈怠。”
李尚書恭敬道:“殿下所慮極是。臣已擬定章程,選派官員皆須由戶部、禮部、吏部三方共同考察,選出品行端正、熟悉民情之人。臣亦提議,在各地分司設立‘民言亭’,百姓可隨時前往申訴,確保消息無阻。”
朱瀚聞言,朗聲笑道:“李尚書果然周密,若有此‘民言亭’,百姓必定敢言直訴,朝廷方能決策得當。”
朱標亦滿意地點頭:“就依李尚書之策,盡快籌備推行,若有難處,可隨時來報。”
李尚書拱手領命,滿臉自信地告退而去。
當夜,朱瀚站在書房內,望著窗外繁星點點,心中思索著未來的布局。片刻后,門外傳來輕輕的腳步聲,朱標緩步走入,手持一封書信,神色略顯激動。
“皇叔,這是江南官員急報,蘇州一帶已有百姓聽聞‘民情司’之設,紛紛聚集,盼能早日開設,解決地方水患之憂。”朱標緩緩道,眼中閃爍著光彩,“可見此舉已得人心。”
朱瀚聞言,嘴角微微揚起,輕嘆道:“民之所向,政之所依。此事越早越好,標兒,你親自起草一封奏章,向陛下請旨加快進度,同時派遣專員南下,先行探查情況。”
朱標欣然領命,當夜便揮毫疾書,第二日清晨,便遣人將奏章送入宮中。
數日后,御書房內,朱元璋細細翻閱奏章,臉色嚴肅而專注。他放下奏折,沉思片刻后,對身旁的劉伯溫說道:“朕本以為‘民情司’不過是小打小鬧,不曾想,竟能如此迅速收效,看來瀚弟與標兒確實用心。”
劉伯溫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瀚王爺與太子殿下胸懷寬廣,真正關心百姓疾苦,實乃國之棟梁。微臣以為,‘民情司’若能推廣至全國,必能為我大明打下民心基礎,穩固江山。”
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堅定地說道:“準奏!傳旨瀚王與太子,即刻著手在江南、山東、湖廣設立分司,并責成六部全力配合。此事不可有誤!”
旨意下達后,朱瀚與朱標迅速展開行動,派遣精兵護送官員南下,同時設立監察小組,確保‘民情司’順利推行。
一日午后,朱瀚與朱標再次聚于“民情司”大堂,正聽取南下官員的匯報。
“王爺、殿下,蘇州已初步搭建分司,百姓紛紛前來訴求,其中以水患問題最為緊迫,地方官員雖曾嘗試治理,但成效甚微。”一名身穿官服的年長官員恭敬稟報道。
朱瀚微微頷首,問道:“當地官員態度如何?可有推諉?”
那官員連忙搖頭:“回稟王爺,當地官員皆極為配合,并積極籌措人力物資,只盼‘民情司’能助力推動此事。”
朱標聞言,心中一松,緩聲道:“既然地方官員愿意配合,那便事半功倍。立即調派水利專家前往蘇州,協助勘察水患根源,制定治理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