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他早就想去了,只是沒好意思說出來,畢竟結婚去的都是長輩,在這村里,比他合適的多了去了。
“太爺,您放心,絕不給咱楊家莊落下面子”
“嗯”
雨水變得狂暴,打在地上濺起一層塵土。
“下吧,下吧”
“喝飽了水,可勁的長,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啊”
爺倆看著屋外的雨水,陷入沉思。
時間追隨雨水的腳步,慢慢來到九月,田間的玉米已經進入成熟期,放牛的娃兒也走進教室,坐在桌前,朗讀者新時代的美好。
冉秋葉已經回到學校,楊小濤這段時間都是一個人出入。
再次回到簡單的生活。
起床,鍛煉身體,吃飯上班,下班,吃飯,讀書,睡覺。
偶爾早上練習一下突刺,熱熱身,活動身體。
要么就是回家擺開筆墨,揮斥方遒練習書法。
生活就像是上了發條的鬧鐘,一點一點的過著。
活著。
騎車離開四合院,來到工廠,楊小濤開始一天的工作。
距離婚期越來越近,楊小濤想著把最后的一響補齊,當然還缺一塊手表,方便冉秋葉看時間。
收音機票不大好弄,只能寄希望于楊廠長的木頭盒子了,到時候看看。
實在不行,以后有了再買
至于手表,楊小濤倒是可以想想辦法。
手表這東西不像自行車票那樣還需要證明登記,現在不少人手上都帶著手表,只要能搞到手表票,基本沒問題。
不過,再將目標放在軋鋼機上有些大材小用,時間還有,再看看。
實在不行,就去鴿子市瞅瞅。
困難時期過去,鴿子市又開始營業。
楊小濤又想到先前有過交易的沈林,也不知道這家伙最近怎么樣,有時間去找找。
就在楊小濤上班的時候,農科院里的高玉峰看著手頭上的資料,一直提著的心,終于松了一口氣。
就在今天,糧站下面的數據終于核對完,經過一番計算,得出的結論跟他預估的一樣。
正是有了這種新型的玉米,這幾個村子才能上交足夠的公余糧。
而且他還聽說,楊家莊里辦起來了小學,這要不是吃飽了,誰會有精力做這事
放下資料,高玉峰拿起電話。
撥通后,對面傳來蒼老的聲音。
兩人簡單說了幾分鐘,高玉峰便扣上電話,起身出門。
半小時后,高玉峰從學報大廳里離開。
而原本還有其他任務的自然科學期刊,直接將排好的版本打亂,整個版面都被一篇叫雜交玉米的論文占據。
當然,伴隨著論文的發出,還有一份三十塊錢的稿費。
這已經是高玉峰能夠掙取的最高規格稿費,合算成字數,一千字也有近六塊錢了,在這個人均五塊錢的年代,算是不少了。
都比賈東旭掙得多了。
楊小濤并不清楚稿費正在飛來,此時的他正在車間緊急加工工件。
任務重,工作急,就是此刻軋鋼廠的形勢。
或者說,整個四九城,整個華夏大地上都在這股風潮中緊鑼密鼓,鼓足干勁。
不同于軋鋼廠緊張的氛圍,四合院里一篇祥和,旺財跟著冉秋葉去了楊家莊,整個院子里沒了鎮守,又成了賈張氏和棒梗覬覦的存在。
若不是陳大爺大媽在家里看著,估計棒梗早就沖進去,將那紅橙橙的西紅柿摘回家了
“老不死的,一把年紀了跟個孩子過不去。”
賈張氏坐在門口罵著,看著棒梗幾次想要進去都沒找到機會,心里堵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