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1964~1969年,越南戰爭升級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之后,越南戰爭逐步升級,這使米國國內的自然失業率不斷降低。”
“到了1968年、1969年,米國國內的自然失業率估計已經下降到4.0%左右,比越戰升級前下降了1.5%。”
“另外,1964年,開始實施的擴張性經濟政策使失業率低于自然失業率,并且對1964~1966年的短期供給造成了正沖擊,使這一時期的經濟以一種亢奮的狀態實現增長。”
“當擴張性經濟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消退后,1967年的短期潛在產出增長率出現了收縮,產生了供給負沖擊。”
“擴張性經濟政策的實施以及越戰的升級,推高了這一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到1969年,通貨膨脹率已上到5.8%。”
“第三階段,1970~1972年,越戰結束過程中的恢復調整時期。”
“1969年,軍隊逐步撤出越南,越南戰爭進入結束階段,這使國內的自然失業率開始中戰升級前的常規水平大幅回歸,這一時期國內的就業市場很不穩定。”
“另,為了抑制1969年-70年不斷上漲的通貨膨脹,尼克松政府實行了對工資和物價的暫時控制,米聯儲也采取了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這在有效降低通脹的同時,也造成了1970年輕微的經濟衰退。。”
“所以70年的經濟衰退,是由于自然失業率的大幅上升以及緊縮性經濟政策的實施共同作用的結果。”
“到了72年,5.6%的失業率已經恢復到越戰升級前的水平,通貨膨脹率已從70年的5.9%下降到3.3%,仍比越戰升級前高出2%,此時的菲利普斯曲線與越戰升級前相比,已經向上方移動了約2%。”
“第四階段,1973~1975年,第一次石油沖擊的高通貨膨脹時期。”
“自1973年起,美國企業生產率增長率的持續、顯著降低,導致米國經濟的長期潛在產出增長率隨之降低,抑制了企業利潤水平的增長,降低了滯脹點水平,并且使菲利普斯曲線、總供給曲線在滯脹區域內變得更加平坦,使滯脹現象更易發生。”
“在石油價格大幅上漲時,貨幣供應量并未得到嚴格控制,從而助漲了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當通貨膨脹率超出滯脹點以后,失業率的上升則是在滯后一年發生。”
“在滯脹時期,經濟數據所表現出的最大特點:一是失業率的變化、產出水平挽回增長率的變化相對于通貨膨脹率具有滯后性。。”
“二是石油沖擊會造成供給負沖擊,在石油沖擊過后又會產生供給正沖擊(1975年),關于兩次高通貨膨脹時期的情況,在此不多做討論。”
“第五階段,1976~1977年,第一次石油沖擊過后的恢復調整時期。”
“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生產率增長率的持續降低,1976年、1977年的自然失業率水平已明顯升高,高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5.5%的估計值。”
“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增長率已大幅降低,通貨膨脹率已下降到滯脹點之下,失業率穩步降低。”
“這得益于米國政府在治理第一次高通貨膨脹時采取了漸進的經濟政策,確保了失業率從菲利普斯曲線總供給曲線的滯脹區域,向古典區域回歸。。”
“從而產生了產出水平挽回正增長率,使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率高于長期潛在產出增長率。”
“第六階段,1978~1980年,第二次石油沖擊的高通貨膨脹時期。”
“與發生第一次石油沖擊時相比,這次石油沖擊爆發后,各國政府和投資者適應石油沖擊和通脹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自然失業率和滯脹水平也明顯升高。。”
“因為,這次高通脹時期的通脹率雖然高過上一次,但政府統計的失業率卻要低于上一次。。”
“而米聯儲身為中央銀行的兩項重要職責,就是控制通脹水平和失業率。。”
“所以考慮到現在失業率一直維持在相對較低的位置,米聯儲為了控制通脹選擇加息的貨幣政策,無疑是最正確的!”
大衛看到卡內斯單手托著下巴,瞇著眼默默沉思,便放下了手,看向肯特與休曼先生,繼續說道。
“如今許多亞洲、南美洲和非洲發展中國家,都執行著一套非常重要的限制外資自由進出的金融管理措施,尤其是針對外資銀行。。”
“國際金融自由化開放的優勢,在于各國的投資機構和銀行都只對本國的企業比較了解,對他國企業的信息了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