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
午夜~
皇后區與布魯克林區交界處,萊明克街。
這條街在十幾年前還并不起眼,只是一個居住著許多貧窮外來移民的普通貧民社區。
但自從這里搬來一群土耳其移民之后,一切都變了。。
因為在這群土耳其移民里面,有一伙人拼盡全力移民來到米國的重要目標,就是想在這里實現他們的發財大計。
他們的計劃著的生意,其實很簡單也很暴利~
仿造暢銷奢侈品,做貼牌a貨!
但他們在紐約開展這項生意的最初階段,卻與他們所有人的想象中的情況截然不同。。
幾家盤踞在紐約多年的老牌實力家族,都看上了他們的生意,決定入股,并且還為此事鬧出了幾場小規模的火拼。。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60年代末期,另一股勢力參與進來以后,他們這群土耳其移民才算是真正找到了“靠山”,讓其它勢力悄然退去。。
而這股勢力的掌權人之一,正是與西德里奇家族合作了多年的老亞當父子。
。。。
萊明克街73號,第七人俱樂部。
西德里奇家族的年輕一代,“木頭人”羅森洛和“大學生”阿爾托,坐在一張靠近舞臺的桌子旁,默默看著舞臺上十幾名的美女傾情獻上的極其精彩的法國康康舞。
。。。
康康舞,起源于法國。
它是一種輕快粗獷的舞蹈,最初流行于工人階層當中。
到了19世紀中期,康康舞變得極為風靡,男人也開始跳康康舞,并把它融入其他舞臺表演節目中。
藝術家亨利圖盧茲羅特列克曾以康康舞為主題畫了很多精美的畫作,最著名的康康舞作曲家則非雅克奧芬巴赫莫屬。
1858年10月6日,《紅磨坊》揭幕首演時,那位身材矮小留著小胡子,還打扮成小丑模樣的司儀向世人鄭重宣布:“生命多么美好,現在請大家觀賞康康舞!”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12個康康舞女郎出現了,她們都是姿色一流的漂亮姑娘,頭上頂著華麗的羽毛,身上披掛著金屬亮片,腰間還垂著色彩艷麗的蕾絲邊蓬蓬裙。。
每當狂熱的音樂響起,她們就會隨著節奏,扭動臀腰,撩起裙子把腿抬得高高的,恨不得伸向掛著吊燈的天花板。。
從此,那激情的舞蹈、奔放的節奏、高難度的動作、奢華奪目的服飾、繽紛的羽毛、滾有繁復花邊的衣裙、美麗的歌舞女郎和熱烈的歡呼聲,夜夜都讓臺下的觀賞者熱血沸騰、如癡如醉,一度成為歐洲上流社會休閑娛樂的首選。
后來~
康康舞被幾名擁有商業頭腦的法國人帶到了米國,還為舞女們精心設計了許多非常具有挑逗性的舞蹈動作,又將二戰前最流行絲襪搭配著各種彩色亮片,穿在舞女身上,吸引男人們的灼熱目光。。
如此一來,他們不僅讓表演的視覺沖擊力更上一層樓,還讓男性觀眾們更加愿意為熱情火爆的表演,甘心掏光錢包買單。
。。。
俱樂部內的舞臺上。
十個身著經典康康舞裙吊帶黑色亮片絲襪的舞女們,跟隨著音樂的節奏在舞臺明亮的燈光下,向觀眾們賣力的舞動著。
舞臺燭,讓正在目不轉睛看著表演的男人們,臉上都映照出了一層曖昧的橘紅色。。
“嘿~小亞當,可真會玩兒啊!”阿爾托翹著二郎腿靠在椅子里,目不轉睛的盯著舞女中的一位,歪頭向“小老弟”羅森洛,笑道。
羅森洛無聲的點點頭,視線一直跟隨著從右邊數第三個舞女,表情平靜,手指卻不由自主的捏緊了又松開,不斷重復著。
“喂~你看那個。。就是右邊數第三個女孩兒。。”
“她怎么總是向我們這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