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軍功爵制主要包括兩項內容
其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這就是說,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
軍功是接受爵祿賞賜的最必要條件。
其二,“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這是取消宗室貴族所享有的世襲特權。
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僅憑血緣關系,即“屬籍”,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和爵位封邑。
商鞅設置軍功爵制的目的,是為了以獎勵軍功的方式激勵士兵,從而提升軍隊的戰斗力。
張儀曾描述過秦軍作戰時的情景,“左擎人頭,右挾生虜”,十分夸張。
除了秦人自古好戰的本性外,軍功爵制在覆滅六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軍功爵制使秦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最終覆滅六國,但其“軍功取仕”、“計首授爵”的制度也深為后人詬病。
關于軍功取仕。
韓非曾提出,由軍功升任之人,只有勇力,缺乏智慧,不能擔任行政官。
盡管軍功爵制能激發秦國士兵的戰斗力,但也能激發敵對國家的強烈反抗心,造成不必要的殺戮。
也正是這個原因,秦國覆滅六國殺掉的人,高達一百八十六萬人之多。
這還只是不完全統計。
那么,為什么這套軍功獎勵機制能極大刺激秦人打仗建功的積極性呢
主要有兩點。
其一,爵位關鍵時候能保命。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就實行嚴刑峻法,注重輕判重罰,還搞連坐。
所以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獲罪。
如果這時候你恰好有爵位在身的話,那或許可以逃過一劫,代價就是爵位被免掉。
簡單點來說,這就是一個功過相抵的買賣。
其二,軍功可以繼承。
意思就是,即使你戰死沙場,軍功也可以記在家人的身上。
而且,三級以上的爵位,后代是可以繼承的,只不過會被降級。
但軍功同時也可以被免掉,如果在戰爭中出現避戰,怯戰等行為,就要受到處罰,還要連坐同隊伍的人。
由此能看出,軍功爵制對秦人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而頒行這套制度,也必須有嚴格的執行方法和程序,就是人們常說的論功行賞。
可始皇帝統一六國后是怎么做的呢
除了上層貴族的爵位和食邑有封賞,下層貴族,甚至包括新得爵者的賞賜,全都沒有了。
這個誰受得了
倒不是說始皇帝小氣,而是皇帝家也沒有余糧。
可沒有余糧,你總得給個說法吧
結果。
你啥也不說,就那么不了了之了。
誰心里會舒服
所以,始皇帝駕崩之后,胡亥即位,老秦人就開始演了。
甚至到最后,連演都不想演了,直接開門迎闖王。
當然,這也不是說,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始皇帝這人不厚道。
但肯定有這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