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敢的出現,讓始皇帝對儒家有了新的看法,以至于趙昊引薦公羊敢給始皇帝之后的幾天,始皇帝時常召見他。
這在李斯等帝國老臣心中,生起了些別樣的想法。
死了一個孔軵,又冒出了一個公羊敢,真是殺不絕的“儒家狗”。
而且,他們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前兩天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有人躲在暗處,揚言要清君側,鏟除趙昊這個讀書人禍害的輿論,突然消失不見了。
這一切似乎都與“公羊儒”的出現,不無關系。
那“公羊儒”為何在春秋流行不起來呢
主要是因為,春秋屬于亂世,在亂世中推行周禮王制,顯然是難以實現的。
就算維持一個穩定的秩序,也很艱難。
這也是孔子為什么在著述春秋的時候要贊揚齊桓公。
齊桓公顯然不是“王道”,而是“霸道”。
前文始皇帝也提到過,孔子贊揚齊桓公,而儒家卻詆毀他,這很不合理。
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始皇帝也是“霸道”。
“霸道”適用于亂世,這就是權變。
也被稱為“實與文不與”,即,要在實踐中贊揚這種霸道。
這也是漢朝前期在黃老之術后,行“外儒內法”的原因之一。
很顯然,始皇帝贊同“外儒內法”的政治方針,所以才跟公羊敢相談甚歡。
但公羊敢提出的“天人感應”雛形,卻遭到了始皇帝的反對。
主要是用統治者的行為,來判斷災異吉兇,讓他感覺很荒謬。
因為前段時間他才破處了異象虛妄,現在又讓百姓相信異象,著實有些打他臉。
好在公羊敢的“大復仇”理論,得到了始皇帝的支持,否則“公羊儒”在秦朝,也不可能得到重用。
說到底,秦朝初期沒有黃老之學的過渡,硬生生套用漢朝初期的“公羊儒”,是不可取的。
畢竟這時候的皇權,還沒有穩固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從“殺人者死”到“君王不義可誅”這方面,需要調和。
始皇帝認可“國君復國君殺祖殺父”之仇,卻不認同“亂臣賊子弒君”之仇,所以調和的結果便是,秉承儒家傳統。
“大復仇”要有一定的底線,比如人家跟你有仇,你也不能把人家宗氏絕了,取當事人性命即可。
這樣一來,新儒學的思想體系就建立起來了,便是血親,宗族觀,以及忠君愛國。
在此基礎上,弘揚大義,大仁的文化。
“陛下,有公子昊提出的統一思想論,臣愚以為,此后新儒學盛行,我大秦法度可明,百姓有所遵從,君民一體,上下一心,陛下之命可揮如臂使,何愁壯志不得,九洲不服”
公羊敢笑道。
嬴政大喜“先生之言,深得朕心,從即日起,你便是博士宮左仆射,負責推廣新儒學,朕若不在咸陽,可與老丞相商議。”
“謝陛下。”
公羊敢恭敬一禮,而后退出了書房。
與此同時。
趙昊正目瞪口呆的看著眼前的一切。
他沒想到,僅僅幾天時間,張蒼安排的工匠就開采出了滿滿十車煤炭。
“張少府”
“老,老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