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和位置都是不同的。
剛才在軍帳,胡亥已經就反擊匈奴的戰事對閻樂做了安排,讓他負責五萬大軍的后勤輜重。
雖然鼓動胡亥御駕親征的人有他,但他還是有些擔心自己的安全。
自趙高從趙昊身邊將他要回來之后,他就一直跟在趙高身邊,像對趙昊一樣對趙高唯命是從。
他了解趙高的野心,可這畢竟是他一次參加戰爭,他還是把自己的擔心說了出來“岳父,您對太子出征匈奴有把握嗎”
“匈奴不過幾千人,我們出動了五萬人,這五萬人還打不過幾千人嗎就是一人上去踩一腳,也能把匈奴踩死”
趙高就是這樣想的,他的作戰思想似乎也源自于此。
盡管他在始皇帝面前一直是個得力的助手,但他對戰爭的理解,絕對是災難級的。
就好像李斯對權術,帝王術了如指掌,卻栽在了趙高的小人之術上。
究其原因,主要是認知的缺陷。
話說回來,戰爭是不是人越多就越好呢
如果換作王翦、韓信這樣的統帥,自然是越多越好。
但換作其他人,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而如果仔細研究過戰爭,或者軍事的人就會發現,要做到帶兵越多越好,實在是太難了。
這里面最難的,就是指揮。
這五萬人的文化程度不同,理解力不同,要想讓他們按照主帥的命令行事,就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
比如你的士兵的裝備如何,糧草夠不夠吃,訓練水平如何,敵人指揮官素質如何,敵人裝備如何,敵人戰術是什么,還有打了敗仗該怎么撤退,打了勝仗該怎么追擊,等等都是主帥需要考慮的。
事實上,戰場上的情況遠比想象的還要復雜,所以帶兵越多,并不是越能打勝仗,而是能力的一種體現。
擁有這種能力的主帥,無論是帶五千兵,五萬兵,還是五十萬兵,都已經沒有意義了。
因為這種主帥,通常會被人稱作軍神。
很明顯,胡亥是肯定沒有這種能力的。
而趙高也同樣沒有這種認識。
他只是始皇帝身邊的一個助手,還是個身殘志堅的陰謀家。
但閻樂明顯比他認識的多,因為閻樂在趙昊身邊待過,也看過韓信指揮作戰,他不認為趙高這句話沒毛病,卻沒有直接戳破趙高的自信,而是小心翼翼地道
“岳父,雖然小婿無比相信岳父的明智,但萬一太子打了敗仗,我們該如何應對啊”
“嗯”
趙高眉頭一皺,有些不悅地道“哪有那么多萬一不是還有馬興和董翳他們嗎”
“岳父息怒,不是小婿話多,就怕萬一,您也知道秦王昊的脾性,萬一太子打了敗仗,他把罪責落在咱們身上,我們該如何應對啊”
“這”
趙高聽到閻樂提起趙昊,不由面露遲疑之色,隨即皺眉反問“你有什么想說的”
“啊不是小婿問您嗎”
“現在是老夫問你”
“哦,這個啊,這個,小婿也不知道”
“廢物”
趙高沒好氣的罵了一句,正欲開口,門外忽地傳來一道稟報聲“啟稟郎中令,咸陽有急報傳來”
“嗯”
趙高眼睛一瞇,不禁扭頭看向閻樂。
閻樂茫然搖頭,表示不知。
卻聽趙高沉聲道“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