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眼睛微微瞇起,語氣變得有些急促。
嬴豐不敢遲疑,連忙接口:“然后末將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岐山君府救火,結果岐山君府的家眷,死活不讓末將救火,特別是岐山君夫人,手持利劍,以死威脅末將,說末將膽敢踏入岐山君府,她就自盡在末將面前.”
說到這里,嬴豐只感覺自己額頭上冷汗直冒,因為嬴政的目光就像刀一樣頂住自己的額頭,使得自己不禁口干舌燥,說話都起了結巴:“并且.并且,她還說岐山君讓她轉告陛下,能改變歷史的不止陛下和秦王昊還有岐山君.”
“.”
嬴政張了張嘴,欲言又止。
他哪里會不明白,多半是公子高出于羞愧,或者憤懣,不想再見他,索性自我了斷,省得他這個當父皇的,之后糾結如何處置自己的兒子。
其實,按照大秦目前的國法,無論是公子高,公子將閭,還是胡亥,都是死路一條。
畢竟他們三人所犯下的罪,無一不是亂國大罪。
但,這只是從法理上考量的。
作為一個父親,一個制定法理的統治者,不僅要從法理上考量,還要從情理上考量。
當初趙高亂法,嬴政本可以按法理殺死趙高,結果卻因為趙高伺候自己數十年,有了感情,從而在情理上饒了他。
雖然趙高曾拿這件事譏諷嬴政,但嬴政并不是一個冷血無情的君主。
他也有感情,有自己需要守護的底線。
如果嬴政是一個冷血無情的君主,他身邊不可能匯集一群幫他打天下的能臣名將。
而作為嬴政的兒子,公子高是了解自己父皇的,他知道嬴政大概率不會殺他。
畢竟虎毒不食子。
可公子高做了那么多在他看來猶如"小丑"的事,他怎么可能還有臉活著。
所以,為了不被嬴政囚禁致死,為了在歷史上轟轟烈烈,不負此生,他選擇了有別于歷史的死法,以此來向嬴政證明,他不是任何人的棋子,他是可以主宰自己人生的公子高。
“哎”
隔了良久,嬴政才長嘆一口氣,心中亦是有些悲傷。
平心而論,公子高這半年以來做的事情,除了祭奠儀式那場混亂,其他的政事,國事,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如果從最開始的時候,嬴政就選擇了他,恐怕便沒有祭奠儀式那場混亂了。
當然,這也不是說,沒有祭奠儀式那場混亂,公子高就是完美的儲君人選。
而是祭奠儀式那場混亂,讓嬴政發現了公子高的缺點。
暫且不提公子高對自己兄弟出手,或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對群臣的態度,乃至最后拋棄群臣,獨自逃走這一件事,都可以看出,此人缺乏大局觀,太容易相信一個臣子。
這是非常危險的。
若一個君主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個臣子身上,那這個君主多半是亡國之君無疑。
而歷史也無數次證明了這種結局。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是公子高,還是胡亥,他們都不適合做秦二世。
可如今,隱約猜到公子高自焚于自己府邸,嬴政心中還是悲傷不已。
因為在他看來,公子高或許不適合做秦二世,但若將他流放到海外,依舊可以建立一個國家,當一個海外國家的國王,那是綽綽有余的。
不過,嬴政心里也知道,以公子高的自尊心來說,這跟囚禁他沒什么區別,還不如死了算了。
想到這里,嬴政心里不由地開始犯起了難。
要知道,他的幾個兒子當中,就趙昊,扶蘇,公子高三人最優,如今公子高自焚身亡,扶蘇遠在邊關,還不知道回不回來,趙昊又生死不明,他連個繼承他皇位的兒子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