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叛亂的那日清晨,咸陽皇宮廢墟前,嬴政毫無征兆地發布詔令,冊立十三子趙昊為太子。
雖然這件事有些突兀,但在咸陽百姓眼中,甚至在咸陽官吏心中,都沒引起多大的反應。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現在惟有趙昊有能力解決目前的局面。
還有就是,平定此次叛亂的頭號功臣,確實屬于趙昊。
包括王翦,尉繚等人,都是打著趙昊的名義平叛的。
當然,在所難免的有一些人會在背地里腹誹趙昊的閑話:明明當初在博士宮信誓旦旦的說自己不想爭位,結果,還不是當了太子?
只可惜,這些閑話撼動不了嬴政冊立趙昊為太子的決心,尤其是看過了自己死后世界的爭位,嬴政更加果斷的想要確立太子之位,不再像之前那樣猶豫,導致趙高、李斯之流有可乘之機。
如果歷史上的嬴政早點確立太子,或許就沒有之后發生的一切了。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但能在經歷過歷史之后,及時糾正。
嬴政現在做的,就是及時糾正之前犯下的錯誤,讓大秦重新回歸正規。
雖然他知道冊立趙昊會讓有些人不滿,畢竟趙昊的兄弟才剛剛爭位失敗,但在咸陽城內,老秦人對趙昊上位一事,幾乎沒有任何反對的意思,相反,他們都極為支持。
這也難怪,趙昊在咸陽老秦人的心中,一直都有非常良好的形象,不說趙昊之前的功績,就單說咸陽城,特別是趙昊改造咸陽之后,咸陽街道干凈了,娛樂也豐富了,就連平時的日常生活,都比以前便利了。
尤其是那些遷移到咸陽的六國貴族,在趙昊一系列優待政策下,漸漸融入了老秦人貴族圈,盡管是些比較低端的貴族圈,但好歹也是融入了進來,想來唯一要擔心的,只有那些投靠過公子高,胡亥,又從中抽出身來明哲保身的一些人。
比如,九卿中尉楊端和。
這個楊端和,在最初的時候,是嬴政的心腹,也是嬴政最倚重的將領之一,但隨著嬴政在歸途中駕崩,冊立胡亥為太子,他并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奉詔效忠胡亥,而是投奔了公子高。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在胡亥離開咸陽前往漁陽郡的時候,楊端和依舊還是能穩穩當當地坐在他的九卿中尉之上。
雖然在公子高主政咸陽的那段時間,中尉府依舊由楊端和說了算,但中尉府的實際權力已經被大大的消弱了。
大部分的禁軍官職,乃至禁軍,都被公子高與李斯牢牢掌控在手中,中尉府的其他武將,其實都成了閑職。
這也是楊端和得知趙昊在爭位后,在最后關頭,跟公子高耍了一個心眼的原因。
他不想被公子高與李斯這樣一直架空下去。
但是,當他得知嬴政還活著的時候,整個人的心思又開始活絡了起來,想要再次得到嬴政的重用。
而如今,好不容易等到嬴政的詔令,居然是冊立趙昊為太子的詔令,別說楊端和自己面若死灰,就連同樣在中尉府混吃等死的中尉府官吏,都紛紛與這位頂頭上司斷絕了來往。
只要是在咸陽的官吏,誰不知道趙昊最厭惡的就是二五仔,特別是楊端和這樣的二五仔,恐怕下場一定不會好到哪里去。
就算他最終沒有與公子高助紂為虐。
但他確確實實投奔了公子高,又背叛了公子高,還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楊熊。
正因為這樣,有些曾經鄙夷過楊端和的中立官吏,心中暗暗冷笑:你以為推出了你兒子楊熊,就萬事大吉了?做夢吧你!
其實不止是楊端和,就比如像之前跟隨趙高、李斯的那些大臣,此時也在家中坐立不安,心想著:要不然,咱們還是主動認罪,興許陛下念在往日的情分,興許趙昊顧全大局,不會要咱們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