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
陸提學認認真真讀完,不時的點頭表示贊同,最后說道“此蒙文確屬乘,利于孩童學習,但不可稱其為經,且改名為三字文吧。”
朱銘對此無所謂,拱手說“多謝提學賜名。”
陸提學微笑頷首“李通判言你貫通三經,我這就考你一考。”
此言一出,隨行的二十個西鄉縣士子,齊刷刷把目光投到朱銘身。有疑惑,有不屑,有嫉妒種種情緒,不一而足。
貫通三經,可不是能隨便說的
一個少年貫通三經,基本能夠斷定在吹牛。
陸提學又對錢教授和士子們說“吾提之問,爾等也可回答。”
“請提學不吝賜教”
眾人紛紛鞠躬作揖。
陸提學負手而立,望著前方山川“何謂道何謂器”
一個姓余的士子搶答“形而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沒等這人說完,其余士子已懊悔不已。
悔的是自己反應太慢,竟錯過了表現機會。這是易傳里的原話,而且非常出名,就算不治周易也能答出。
陸提學看向朱銘“成功以為如何”
朱銘聽懂了對方是啥意思,以前白崇文、李含章、向知縣考教學問,皆以科舉內容為出發點,只是讓朱銘解釋經文而已。
眼前的陸提學,已經跳過科舉高度,直接要跟朱銘談理論道。
朱銘回答說“道即理,器即事。”
如此答案,跟余姓士子差不多,但又更具體一些。
陸提學又問“道器何干也”
“道體器用”
“道器不二。”
“道亦器,器亦道。”
“”
隨行士子們紛紛搶答,這次他們得抓住機會,說的都是大而空的主流觀點。
朱銘仔細思索,并沒有說話,他在猜測陸提學的心思。
擅長做理解的考生都知道,只有想明白出題者的用意,才能無限接近于標準答案。
陸提學問朱銘“為何不言”
聯系之前陸提學的言行,對方似乎很推崇雜學,朱銘給出答案“治器顯道。”
陸提學聞言一怔,認真思考之后,竟然開心大笑“好一個治器顯道,真乃吾輩中人也”
這不但是標準答案,而且超乎出題者的預期。
“治器顯道”是南宋事功學派的思想,當時朝廷經歷了一系列慘敗,諸多士子開始進行反思。于是提出要學以致用,做學問的追求是國富民強,拋棄那些假大空的道理,實事求是的去做人做事。他們推崇農商并重、義利并舉、王霸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