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
父子倆展開討論。
朱國祥說“今天,你又急了。”
“我沒有急。”朱銘堅決否認。
朱國祥說“你太急于顯露自己的才華,八首詩詞直接搞批發,而且質量都非常高。這跟你現在的年齡不符,有些東西十五歲寫不出來。”
朱銘卻說“該抄哪首詩,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除了辛棄疾、朱熹和楊慎那三首,比較需要閱歷之外,其余都非常適合少年來寫。即便是他們那三首,少年老成也能夠被接受。而且這八首詩詞,質量有高有低,思想有深有錢,非常符合文學創作實際。”
“我還是覺得太急,三首基本就夠了,五首已經是極限,畢竟這些全都是名句。”朱國祥堅持自己的意見。
朱銘說道“三首搞不出什么場面,五首應該可以,但為什么不能八首呢我們需要名氣和影響力,不僅是在底層百姓當中,也要在讀書人群體當中。讀書人再爛,也得讓他們來治理地方,否則地方就要陷入無政府的權力真空狀態,士紳豪強趁機奪取地方控制權。這種狀態,萬歷時期出現過,成為明朝滅亡的關鍵因素之一。”
朱國祥沒說話,他對歷史缺乏研究。
朱銘繼續說道“朱院長,伱認為我抄那么多詩詞,就只為了裝逼出風頭不我在為造反做準備。只有打出名氣,搞出影響力,今后起兵造反,愿意投靠過來的士子才更多。”
“我認為你有點過于樂觀,傳統讀書人的思想是忠君。不會因為你寫了幾首好詩,就冒著殺頭的風險來投靠你。”朱國祥持反對意見。
朱銘笑道“遼國和西夏,可是有不少宋朝讀書人去投。宋代的舉人沒什么特權,甚至有的舉人家境貧寒,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我在士林當中名氣越大,就越能吸引更多讀書人。否則,我去讀太學干嘛僅僅是去開封旅游的”
朱國祥問道“你有沒有想過,造反成功之后,建立一套什么制度”
朱銘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反問“你有沒有聽說過鐘相楊幺起義”
朱國祥點頭“有點印象,被岳飛平定的。”
朱銘說道“這場起義,發生在南宋開國之初,對我們而言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第一階段,首領是鐘相,他帶著三百弓手勤王,走到半路又被打發回去。由于錢糧斷絕,又一直被歧視,干脆帶著那些弓手造反算球。”
“鐘相雖然打著明教的口號造反,但初期走的是互助社路子。農民交錢入社,互助共濟,以抵御天災、地主欺壓和官府盤剝。造反口號是均貧富,等貴賤,殺官吏、殺士子、殺僧道、殺仇人,打土豪分田地。因此發展速度極快,但摧毀了基層秩序,嚴重破壞經濟生產,底層百姓反而過得更慘”
“第二階段,首領是楊幺。楊幺吸取教訓,只殺惡名昭著的地主,沒收這些地主的田產。對開明地主,繼續令其耕種納稅。又焚毀佛道儒三教寺廟,搶來廟田分給貧苦百姓。再統一調派生產資料,比如耕牛、水渠等等。對外發展貿易,對內糧食管控。官兵平等,集體勞動,公平分配,楊幺自己都跟士兵一起吃魚蝦螺蚌。甚至設立學校,讓起義軍的子女去讀書。”
朱國祥越聽越耳熟“這楊幺真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