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有秋千,鄭元儀單腳立在頭,另一只腳輕輕蹬地,搖蕩著遠觀朱銘在那舞锏。
李秀秀過來推她,姑嫂倆說起悄悄話。
破空聲不斷傳來,朱銘越舞越起勁。
拿著這玩意兒戰場,見到敵人就掄過去,管你著幾層甲,通通砸得內傷噴血。
鄭泓站在旁邊都看傻了,他玩過這把鐵锏,雙手揮擊都吃力,朱銘居然能單手耍弄那么久。
這得多大的力氣啊
朱銘放下那把鐵锏,又拿起兩米多長的鐵槍,問道“這不是純鐵的吧”
“中間有一段木頭,”鄭胖子解釋道,“工匠說,加了木頭,再包竹片,這樣才有韌性,而且使起來沒那么重。”
史書有許多鐵槍記載,比如五代時期的王敬蕘,擅使三十斤重的鐵槍。換算下來就是198千克,比健身房里的杠鈴桿沉一些,非常符合那個長度的鐵器重量。
實物出土也有,湖南資興就出土兩桿東漢鐵矛,通體皆為熟鐵打造。
傳統的馬戰槍桿,里層木芯,外貼竹片,裹以絲線和皮革,最后涂一層大漆。
如此既堅且韌,馬槊桿也是這樣打造的。
但復合槍桿,造價比較昂貴,普通士兵根本用不起。
朱銘手里的鐵槍桿,也刷了一層大漆。
中間有一米多長的桿身,隱約可見一圈圈鐵絲,是用鐵絲代替絲革,加固纏繞硬木芯和竹片。
注金屬絲拉拔技術,漢代就有了,主要用來拉金絲。宋代出現了鐵絲拉拔技術,但還只能一根一根拉,發展到明代可以同時拉四根、八根。
工匠怕全鐵太重,三四十斤拿不起,于是自作主張搞成半木半鐵。
朱銘橫托鐵槍中段,槍頭方向慢慢下沉。
這把鐵槍的重心不是很靠前,只要力氣足夠大,使用起來反而比木柄槍更順手。
可惜,朱銘的槍術暫時不精,在山寨里僅練習過簡單戳刺。
他抄起舞了幾下,又接連刺出,反復把玩,愛不釋手。
“大郎,你要這些兵器作甚”鄭泓忍不住問。
朱銘笑著說“出將入相,今后或許要陣殺敵,練好本事定能派用場。”
說完,又拿起那把弓。
普普通通的制式柘木弓,是從興元府買來的成品。
鄭泓解釋說“訂制一把好弓,須等一兩年時間,只能在弓箭鋪子買現成的。”
“能用便可。”朱銘并不挑剔。
他把弓箭背好,又將鐵锏懸在腰間,繼而握起鐵槍佇立,油然而生一股男人的浪漫。
如果再穿戴盔甲,跨戰馬,就全套齊活了。
鄭元儀姑嫂倆,站在秋千那邊,直看得眼睛發光,這樣的男兒太威風了
臨近中午,家仆來請吃飯。
朱銘放下兵器,跟隨鄭胖子一起過去。
女眷與孩童沒來,因為鄭家人丁太興旺。鄭泓有一個兄長,兩個弟弟,還有幾個姐妹,大部分都已經結婚生子,全家到齊就人數過多。
就連鄭泓的兩個弟弟都沒來,只他與大哥出席作陪。
“這是俺的長孫鄭沅,平時在商號里幫忙做事。”鄭嵐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