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交卷就必須交,不給蠟燭繼續寫。
朱銘中午只吃了兩塊餅,肚子有點餓了,在貢院外遇到不少熟人。
白崇彥興奮道“今日十題,有三題俺練習過”
“運氣不錯。”朱銘笑著鼓勵。
鄭泓卻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十道題他都答完了,只不過自己都不知道寫的是啥。
鄭家給他們做了大餐,鄭元儀親手烹制糕點,就連白崇彥都有份。
第二日考兼經,也是十道題。
第三日,考試論一題、經史時務策三題。
試論題的內容,是讓考生評價李林甫
看到題目,朱銘就忍不住笑,明擺著在惡心蔡京啊。
估計是去年王安石被追封舒王,引起孔廟排位混亂,就連李通判都忍不住怒火,專門出一道題讓考生唾罵奸相。
論與策,是兩種不同題材。
試論的內容,即讓考生評價某個人物,或某個歷史事件,比如蘇洵的六國論便屬于此類文體。
以前都寫駢文,對仗工整,王安石改革之后就變了。不要求寫得花團錦簇,也不要求寫駢文,文章越平實質樸越好,主要看寫的是什么觀點。
這種應試題,迎合考官很重要。
朱銘知道考官想影射蔡京,但他對科舉成績無所謂,只按照自己的心意來寫文章。
因此,朱銘不罵奸相,而是罵皇帝
文章題目叫君臣論。
大致意思是,有什么樣的君主,便有什么樣的臣子。自古賢臣大同小異,奸臣卻各有特色。皇帝喜歡什么,奸臣就迎逢什么。皇帝好大喜功,奸臣就攛掇打仗皇帝貪圖享樂,奸臣就肆意搜刮
就差沒有指著宋徽宗的鼻子臭罵昏君
剩下的三道策題,一篇經史策,兩篇時務策。
經史策的內容有些超綱,除了要懂周易,還要懂尚書,還要略通歷代史書。沒看過這兩本書也行,但難免寫得不好。但如果不知道歷史,那就只能瞎糊弄。
難度好高,吊打明清科舉
朱銘就算有金手指,也只能囫圇寫文章。好在義務教育的歷史課,給他了超常的歷史視野,可以避開尚書而展開宏論。
兩道時務策也很難,一題探討洋州水利,一題探討洋州商業。
瞎寫可以,寫好不容易。
等交卷離開考場,朱銘頓時就樂了,放眼望去全是愁眉苦臉的考生。
“如何”朱銘問道。
白崇彥搖頭嘆息“今天的經史策,都可以拿去考進士了,李通判出題未免太過隨意。”
“就當是提前進京趕考,”朱銘說,“你覺得難,別人也難啊。”
白崇彥點頭道“只能這樣想。”
朱銘覺得,宋代科舉還蠻有意思,不像明清那般束縛思想。
而且非常適合鍵盤俠,論與策都能任由考生針砭時弊、指點江山。等到了京城,還要增加兩道時務策,考生能夠可勁兒的寫文章胡侃。
科舉改革之后的策論,不怎么看重文筆,更在乎思想觀點。朱銘對此極為擅長,夸夸其談他太懂了,跟以前出視頻寫文案差不多。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