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登門拜訪,蔡京讓三個兒子迎接。蔡薿立馬改口,說以前族譜對錯了,蔡京其實是自己的叔祖,蔡京的兒子才是自己叔叔。
接著,宋徽宗頂不住壓力,打算赦免一部分元祐黨人。蔡薿為了討好蔡京,居然違抗皇命,不按中旨寫詔書。如此欺君大罪,居然只是貶為知州,很快又召回朝堂任職。
十年時間不到,蔡薿就從一介布衣,混成全國考試的主考官
三場考完,朱銘交卷走人,把自己的爐子也帶。
考生們陸陸續續走出貢院,都又困又乏,根本沒精力交談,更懶得去跟朋友們對題。
“哥哥”
白勝提著燈籠,牽馬站在街邊已等候多時。
考生太多,朱銘很難尋到朋友,干脆獨自騎馬回客棧。
囫圇吃了頓飯,連澡都懶得洗,躺床倒頭便睡。
四位主考官,依舊被鎖在貢院,因為他們還是閱卷官。
謄抄官一邊謄抄朱卷,一邊給閱卷官們送來。
另有十幾個三館官,也來幫著閱卷。他們初次閱卷之后,淘汰一部分寫得太爛的,再交給四位考官進行評閱。
四位考官,判出試卷成績,還要交叉閱卷。
朱銘的兩份經義卷,評價都還不錯。
比如論語卷,翟汝文的批語是析理詳明,遣辭舒暢,不略不乏,可為佳作。
雖然糊名了,但每份答題卷都有編號,把考生的幾場答卷放在一起。
錄取人數不定,大概在700人左右,可多可少。
由于慕容彥逢和翟汝文判卷極嚴,他們兩個淘汰了太多人,導致今年的錄取者只有671人。
一屆進士,可是有713人
宋代科舉的隨意性,在錄取數額,體現得淋漓盡致。受主考官的影響極大,比如再下一屆進士,閱卷不那么嚴,整整錄取了783人。
確定中榜試卷之后,四位考官聚在一起排名次。
王黼作為主考官,他可以一錘定音。
慕容彥逢氣得拍桌子了,指著第一名試卷說“此人的策論,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文章寫得無甚可取之處,為何能判為第一”
王黼反問“此子將官家比作漢宣帝,難道有錯嗎”
慕容彥逢無法回答,硬生生把怒火憋回去。
翟汝文拍出一份答題卷“此人的答卷,經義題析理詳明,策論能排進前三。不但通經達義,更知天下時務,其論述財政兵政,已可作為重臣疏之言。為何判為最后一名”
王黼說道“此子暗諷朝臣,說我大宋吏治敗壞。當今圣人臨朝,海內承平,豐亨豫大,百官清廉,哪來的吏治敗壞若非兩位堅持錄他,我定要讓此人落榜判他為最后一名,已是格外開恩了。”
慕容彥逢大怒“百官清廉,這話你自己相信”
“難道不是嗎圣人臨朝,還能有貪蠹之輩做官”王黼質問道。
慕容彥逢怒不可遏,卻又毫無辦法。
北宋晚期的科舉注重策論,以朱銘的策論文章,排進前三完全沒問題。
但在王黼的主導下,生生判為倒數第一。
倒數第一,也是第一,還更方便朱銘看榜。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