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是朝官知州,一章腦抽了,寫成了京官知州。
朱銘沒有立即指責這兩人,因為延續幾十年的規矩,肯定是朝廷那邊下達了命令。
“不準樵采畜牧,是從哪年開始的”朱銘問道。
曹元歸小心回答“神宗年間,朝廷下令遷出山中百姓,只留五戶世代供奉堯陵。那五戶百姓,也嚴格劃出耕地與柴林,不許超過范圍耕種砍柴。周邊百姓,嚴禁耕種、樵采和畜牧。”
朱銘又問“如何祭祀”
曹元歸說“本縣長官,春秋兩季各祭拜一次。若有知州任,履職第一年會親自來祭祀。朝廷祭祀不定時定期,官家派遣宗室或文臣前來祭祀。”
“這幾十年來,朝廷派人祭祀過幾回”朱銘問道。
曹元歸說“兩回。一次在神宗朝,一次在三年前。”
朱銘問道“堯有何德”
曹元歸認為這是知州在考教學問,連忙說“堯之德也,選賢能,施仁政,定歷法,明五典,治水患,服南蠻,禪虞舜。”
朱銘又問“何為仁”
曹元歸說“仁者愛人。”
朱銘再問“何為仁政”
曹元歸說“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
朱銘又看向王畋“縣令以為如何”
王畋一直不敢搶知縣的風頭,現在被點名問話,立即補充道“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朱銘問道“百姓所欲者何物所惡者又為何物”
曹元歸已經感覺不對勁,反復衡量之后,認真回答說“百姓所欲者,衣食飽暖百姓所惡者,苛捐雜役。”
朱銘問道“不讓百姓耕種,不令百姓樵采,飽暖何所得”
“這”曹元歸說,“古圣王之陵寢,于情于禮都不該冒犯。更何況,朝廷有令,臣子不敢違抗。”
王畋埋頭不說話,知州的責問,自有知縣扛著,他一個縣令不便出頭。
朱銘說道“偌大的谷林山,方圓二十里,百姓皆仰其樹木以薪食。如何能禁絕之想必盜伐者不在少數。”
“確實如此,”曹元歸說道,“山下之民,多有盜采者。”
造紙作坊很好禁止,但百姓砍柴哪禁得過來
以前的官員,都是睜只眼閉只眼,否則還派人整天守著不成
可就在三年前,宋徽宗派人祭祀堯陵,欽差發現山中有采伐痕跡。于是,雷澤縣的官吏吃了掛落,知縣直接被貶去廣南,繼任官員從此不敢怠慢。
曹元歸和王畋,每隔天,就要派一隊弓手去巡查。
他們倒沒有什么壞心,只想完成任務而已。
弓手們卻趁機魚肉百姓,抓到了就打板子,不想打板子就得行賄。甚至有時抓不到人,隨便指著農民的房子說,你家柴禾肯定是從谷林山砍伐的,不交糧食抵罰款便狠狠打板子。
頭隨便發一個政令,下面就抓住機會殘民漁利。
對于堯陵的保護,已經不是禁耕、禁采、禁牧的問題,而是基層執法者打著幌子勒索百姓。
朱銘說“帝堯者,三代圣王,至仁之君也。他若知自己陵寢害了百姓,想必是很不高興的。我們怎能違背帝堯的意愿呢堯陵已不知確切方位,只需劃出一塊祭祀禁區。在禁區之外,當允許百姓樵采耕種。如此兩相兼顧,一可敬帝堯,二可愛百姓。”
“但朝廷之令”曹元歸非常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