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船”朱銘喊道。
李寶和張鏜,都已取下弓箭,挽弓對準擋在前面的船只。
李道沖死盯著朱銘,猶豫好一陣,終于揮手下令放行。
知州和通判,就這樣一起返回州城。
金州的州治是西城縣,下縣一個,頗為貧窮。州治設在此地,主要是因為其戰略地位。
先秦之時,秦楚兩國,在此反復爭奪。
三國之時,魏蜀兩國,也在此展開拉鋸。
南北朝時期,同樣常年交戰。
此城,乃漢中的東大門。
州縣兩級官吏,已經自發出城迎接,他們看到一臉微笑的朱銘,以及旁邊臉色陰沉的李道沖。
知州還沒辦理交接手續呢,似乎就跟通判杠了。
官吏們都有些為難,只能禮節性迎接朱銘,又不敢表現得太熱情,生怕因此惹李道沖生氣。
唯獨司理參軍黃珪,絲毫不顧李道沖的面子,當眾表達善意“在下從杭州而來,去年曾聆聽默堂先生陳淵教誨。”
“原來如此,”朱銘拉著黃珪的手說,“今后可要好生親近。”
黃珪之前在杭州做府學校長,跟陳淵一樣,都是福建人。
陳淵回家,路過杭州,曾經講學半月,黃珪非常贊同道用之學。
黃珪此人,自己不咋出名,但他教出了兩個狀元學生北宋最后一位狀元沈晦,南宋第二位狀元張九成。
朱銘和黃珪,同乘一車進城。
李道沖的臉色愈發難看,這個黃珪,之前就跟他唱反調,現在又與朱銘攪在一起。
朱銘掀開車簾,望著越來越近的城墻,問道“金州城墻多久沒修繕了”
黃珪說道“幾十年前,漢水暴漲修過一次。”
朱銘又說“我順月河而來,沿河水利也多荒廢。”
“都忙著淘金,哪有心思去修水利”黃珪忍不住說,“我也管過,親自坐船去衡口鎮,勒令放還農民回家種田。唉,可惜沒人聽,還是太守有手段啊”
黃珪屬于那種學問很好,品性也正直,卻沒啥辦事能力的文官。
其實也不算沒能力,而是身處大環境,頂頭司又是蔡黨,他實在不知該怎么破局,只能得過且過混日子。
黃珪回頭看看,低聲問“太守把黃金扣了”
朱銘說道“只有幾斤而已。”
黃珪提醒道“此乃越權之舉,當心被奸黨彈劾。”
朱銘大義凜然道“為民請命,何惜己身”
黃珪肅然起敬,坐直了拱手說“默庵先生所言知行合一,恐怕就是如此了。慚愧啊,我雖懂得這個道理,卻終究不敢豁出去跟奸黨作對。”
“有此心也是好的。”朱銘安慰道。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