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的宅子,修得只比老白員外家闊氣些,對于一個朝官的后代來說,顯得有些過于寒酸了。
“西鄉朱國祥,慕名前來拜訪”朱國祥遞名刺。
不多時,一對老夫妻,帶著家人出來迎接。
老頭兒是文同第四子文務光,老婆子是蘇轍的長女蘇氏。
文務光頗為熱情,微笑道“久仰先生大名。”
“叨擾了。”朱國祥忍不住朝老婦人看去,畢竟那是蘇轍的女兒啊。
朱國祥很快發現,文家的人丁并不興旺。
這是因為,文同當初帶著四子一女過來。夫妻倆病逝之后,長子、次子因做官搬去外地,三子搬回四川老家,女兒早已遠嫁別處,只剩第四子還留在洋州。
文務光先是介紹老妻,又說道“這是犬子文鸞。”
朱國祥作揖道“見過文兄。”
“不敢當兄之稱,在下字鳴鳳。”文鸞回禮道。
文務光又說“這是小女文小妹。”
朱國祥再次作揖,文小妹也道了聲萬福。
文小妹自然是小名生得高挑偏瘦。梳著已婚婦人的發髻,卻又住在娘家,恐怕多半是個寡婦,也有極小可能是回家探親。
朱國祥也介紹了鄭泓、趙逢吉二人,一番寒暄之后,被文務光請進宅中。
仆人已去殺雞宰羊,文務光備了些零食和酒水。
“吾家清貧,怠慢閣下了。”蘇氏說道。
朱國祥道“老夫人太客氣。”
文務光指著紅薯干,微笑說“此物價廉味美,說起來還是沾了元璋的光。”
朱國祥道“我在大明村也常吃。”
文鸞有一妻一妾,妾室沒有露面,正妻跟文小妹挨著坐。文小妹說“可惜不是時候,若換作春日,能請閣下吃筍。”
此言一出,趙逢吉立即吟詩“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哈哈哈哈”眾人立即大笑。
只剩鄭胖子一臉懵逼,不知道在座之人在笑啥。
卻是蘇軾、蘇轍兄弟倆,當年來洋州做客,文同天天請他們吃竹筍。
蘇軾回到東京,想起在筼筜谷吃竹筍的情景,就寫下這首詩寄來。大概意思是,漢中的竹子都已賤如蓬草了,表哥還不打算放過它們。你又清貧又嘴饞,恐怕已將千畝竹林都吃進肚子里。
文同當時收到此詩,正好在吃竹筍,笑得噴了滿桌米飯,于是誕生“噴飯”一詞。
“胸有成竹”也出自文同,他是一位畫竹高手。
這里不但留下兩個典故,還留下許多詩詞。文同作了三十首詩,蘇軾和了三十首詩,兩位都是量產型選手。
朱國祥打算在此造竹紙,就是因為這里出名啊,憑借“筼筜紙”的名頭就能打開銷路。
即便到了清朝,都有無數文人雅士,千里迢迢跑來筼筜谷探訪。清朝還有一個癡人,到了文家坪之后,發現這里沒有竹子,堅稱自己找錯了地方,在洋州足足轉悠兩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