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一小片竹林砍了,靠下方的地勢挖成塘。”
“那邊建幾間竹屋。”
“江邊這塊地夯實,我要造水硾來搗竹。”
“那里挖漚池”
大明村的管理人員還沒過來,朱國祥暫時親自指揮施工。
成熟的竹紙制造技術,有幾十個流程、幾百道工序。
而朱國祥手有兩套竹紙技術,一來自福建官員的北宋末年造紙法,二來自兒子所默寫的天工開物造紙法。
前者極不成熟,后者只有大概。
兩相比較可知,北宋竹紙用生料所制,手法極為粗糙,且無法天然漂白。而明代則用熟料紙漿,順便天然漂白,增加了纖維韌性,提高了竹紙質量,且讓竹紙變得更美觀。
但即便是明代的成熟技術,因產地不同,細節也不同。根據不同的造紙工藝,以及不同的竹子用料,造出的竹紙可分為五大類連史紙、貢川紙、毛邊紙、扣紙、表芯紙。
而天工開物只有大致流程,并沒有談及過多細節,需要朱國祥自行摸索。
朱國祥的優勢在于,他可以通過文字描述,揣摩每道流程的作用。比如添加石灰水、草木灰,是利用其怎樣的化學特性。古人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不斷的觀察摸索總結。
還沒開始正式造紙,朱國祥就已經有了改進方法。
比如天工開物說,制作熟料紙漿之前,需要浸泡竹子100多天來殺青。朱國祥覺得不用等那么久,墊一層石灰,再壘一層竹,反復壘疊再灌水入內,就可以用石灰快速殺青。這種方法直至清朝方得采用。
如果使用快速殺青法,浸泡池就得好生建造,要方便隨時灌水和排水,而且污水排放量將大大增加。
若是制造高檔竹紙,朱國祥還想出一種方法。
即在漿料當中添加淀粉水,提高纖維的懸浮度,讓紙張質地更均勻,淀粉微粒還能留在纖維縫隙中填料。這在天工開物里是沒有記載的,甚至在明代的南方也不存在,反而出現于清代的漢中地區。
淀粉水不需要特別制作,可以弄個粉條作坊,做米粉也可,做紅薯粉也可。用制造粉條的殘料,過濾之后加入紙漿,等于是廢物利用了。
農學也是理科,朱國祥屬于理科生,高深的化學知識他不懂,這些基本的卻沒啥難度。
反倒是學歷史的朱銘,一時間很難想得出來。
山谷游的開闊處,有一個天然小湖泊,曾經是可以淘金的,所以被稱作“金潭”。整條河谷叫“金潭谷”,湖泊旁邊的山嶺叫“金潭嶺”。
現在,河谷中的村落,被朱國祥命名為金潭村,人口暫時只有大明村的五分之一。
除了部分忙于農事,剩下的村民,都來幫忙建設造紙場。青壯干重體力活每天30文工錢老弱婦孺幫著打雜,每天15文工錢。半午、半下午的時候,還兩頓免費伙食。
工資并不高,但村民非常高興,給錢還有吃的,以前沒遇到過這種好事。
還有幾個婦女兒童,被派去尋找植物。
黃蜀葵、獼猴桃藤等好幾種,隨便找到一種都行,這是造紙時必備的“紙藥”。各個地方都有代替品,揉搓搗碎加工成黏性液體,它能讓漿料漂浮均勻,且在分紙的時候避免粘連。
古代那些造紙作坊,什么技術都可以外傳,唯獨“紙藥”屬于獨家秘方。
朱國祥對此并不了解,只獲知了原料,具體還得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