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澤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敢于任事,愿做中流砥柱。
且馭人手段高明,能安撫無數餓肚子的義軍,上百萬饑饉軍民竟沒鬧出大亂子。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糧就是沒糧。
在宗澤去世前半年趙構就多次下旨恢復漕運,直至宗澤死了都還沒恢復,負責督運漕糧的官員還遭到處罰。漕河每年都需要民夫疏通,當時好些河段淤塞嚴重,朝廷已經無力征調民夫。
繼任者杜充根本無法安撫局面,因為東京城內外已經“人相食”,干脆扔下爛攤子帶兵跑路。
朱銘盤算著各種利弊得失,決定接受張家的提親。
一是弄點嫁妝錢,二是看上張家的后續影響力。
這種做法,頗為無恥
提筆寫了一封回信,朱銘讓白勝送過去。
自己則騎馬出城,坐船前往冶鐵場。
水力鍛錘已經建好,為了穩定水流,還造了個蓄水池。使用水力筒車,抽水進蓄水池,枯水期也可用人力踩筒車南宋已經有風車,不知道北宋有沒有。
蓄水池建有閘門,可調控水流大小,以此控制鍛錘的速度。
水輪機可同時驅動四把鍛錘,供四位鍛鐵匠同時工作。
此時工匠們明顯還不熟練,鍛打起來有些手忙腳亂,再過兩天估計就能完全掌握。
“水力鍛錘如何”朱銘問道。
屠申笑道“省力。”
如果造出更大更高的蓄水池,同時驅動更多鍛錘效率就要提升許多。
眼下的四個鍛錘,兩個在鍛打灌鋼,兩個在鍛打百煉鋼。
朱銘已經在給皇帝寫信,說自己這里可以鍛造兵器,請求朝廷撥款鍛造百煉鋼刀。
這玩意兒值錢,朝廷只要肯買,朱銘就愿意賣,總得讓冶鐵場和鍛造坊擁有利潤。便是鍛造出幾百把百煉鋼刀,也不會提高官軍的戰斗力,因為這種高級兵器,肯定是發給將領的。
鎧甲也可以打造,就看朝廷給不給錢。
朝廷若是不撥款,朱銘就只能動用金州財政,造完鎧甲直接存進金州兵杖庫。
在水力鍛錘這邊看了一陣,朱銘又去看火銃那邊。
只有兩個工匠在忙,朱銘直接造鳥銃。
不要覺得鳥銃落后,其結構是相對復雜的,放在明中期也屬于精密槍械。
以目前的冶煉和鍛造工藝,須得用熟鐵打出兩管緊密相包。孔洞初時非常小,需要用精鋼鉆頭,一直往里鉆,一桿鳥銃的槍管得鉆一個月。
明代武備志吐槽官兵的鳥銃不堪用,還給出了具體原因。
即官員為了趕進度,工匠為了省事,直接鍛打成鐵管,根本就不去鉆。這導致槍管厚薄不同,孔洞大小不一,有的能容納三四顆子彈,有的連一顆子彈都塞不進去。另外還有各種問題,反正一開槍就炸膛。
等鳥銃試制完畢,朱銘就會繼續打造。
只安排四個工匠做槍管,再安排一個工匠做其他零部件。每個工匠40天造一把,一年能造出36支火銃。
第一年讓他們訓練造槍技術,從第二年開始,每人安排兩個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