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不深入研究雜學,也該懂得方法,也要知道理論聯系實際。
魏應時感慨道“寒窗苦讀十余載,懵懵懂懂不曉圣人言,今日方知曉道為何物”
福建路,南劍州,沙縣。
鳳崗山麓,陳淵已結廬講學一年有余。
初時沒起名字,漸漸喚作鳳崗書院。
朱銘的大學章句疏義,開春便委托遞鋪郵寄,一直到仲夏方才送到沙縣。
幸虧陳淵極有名氣,因為鄉下不包郵,這玩意兒只能寄到縣衙。沙縣押司專門派遣衙役,把包裹送到鳳崗書院來。
二十多個年輕士子,正在聽陳淵講學。
衙役莽莽撞撞闖進來“陳官人,有物什寄到”
士子們被打斷授課,臉色都不怎么好,埋怨衙役不該此時闖入。
陳淵拆開一看,頓時欣喜,回屋取錢塞給衙役“有勞閣下跑一趟。”
衙役得了賞錢,心情格外舒暢,點頭哈腰說“不妨事的,給陳官人送東西,咱心里歡喜得很。”
把衙役送走,陳淵開始書稿。
他的感受又不一樣,他是正經研習過洛學的,知道朱銘大量引用程頤思想。
但二程著作甚多,尋常門徒,很難融會貫通,更別提歸納總結,并進行詳細闡述發展。
“三綱八目,格物致知,道用相成”
陳淵整理衣襟,站直了往西北方指去,對自己的學生說“金州之地,有人立道矣”
沙縣士子張致遠問道“請問先生,何人立道所立何道”
“政和五年探花朱銘,朱成功,”陳淵說道,“此人雖對外宣稱是吾弟子,但我與之亦師亦友。他以二程之言,輔以道用之論,立下儒生大道。此道一出,可傳萬世,為天下之顯學也”
學生們震驚莫名,這話說得太大了。
陳淵把書稿遞出“且傳閱之。”
二十多個學生,士子傳不開,便有人照著書稿朗誦。
朗讀一遍,還沒完全領會,于是再朗讀第二遍。
幾遍之后,學生們終于明白,陳淵并沒有說大話。
唐宋都有人推崇大學,但不成系統啊,朱銘剽竊朱熹的學術,讓大學有經有傳有注疏,從此可以單獨成書。
這篇注疏橫空出世,必然迅速傳播,只要朝廷不強行干預,肯定越傳越廣,三綱八目將成為所有讀書人的做人做事準則。
它太具有煽動性了,而且是對圣人之言的理解總結
從今往后,士子就該明明德,就該親民,就該止于至善。
從今往后,士子就該格物致知,就該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為讀書人制定了一套標準,為讀書人規劃了人生目標,大家只要照著去做便能成為君子。
寫這篇注疏的人,會被后世儒生奉為圣賢。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