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城的宣德門外,南街西廊有三面大鼓。
這玩意兒叫登聞鼓
除了被貶官員,誰都能來敲,包括貶官的家屬。
并不一定要有冤屈,比如淳化年間,有和尚敲響登聞鼓,竟是找皇帝借雕版印大藏經。
又比如北宋名臣盧之翰,因為沒考上舉人,又覺自己很有才華,于是跑來敲登聞鼓。他一個河北人,就此獲得開封府舉人名額,而且居然真就考上了進士。
還有劉照,敲登聞鼓哭窮,請求朝廷給個恩蔭官,皇帝讓他做了右善贊大夫。
最扯淡的記錄是,有個叫牟暉的百姓,家里有點小錢但不多。某日跑來敲登聞鼓,說仆人把豬弄丟了一頭,請求官府幫忙找找。皇帝聽了哭笑不得,賜他一千錢補償損失。
以上案例,都發生在趙光義在位期間。
那時的東京百姓,日子過得真不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敲鼓讓皇帝幫忙。
越到后面,敲登聞鼓的就越少。
原因是流程變得更正規且繁瑣,須得縣、州府、路逐級上訪。這些地方衙門都不受理,才能在京城寺監、尚書省本曹、御史臺、尚書都省逐級上訪。
前面那些全都不受理,方可敲響登聞鼓。
三大登聞機構,皆可把訴狀交給皇帝。登聞鼓院不收訴狀,就上訴至登聞檢院,若還是不收,再上訴到理檢院。
“咚咚咚咚”
二十年沒響過的登聞鼓,今天再次發出聲音。
數百個太學生,站在宣德門南街,而且學生越聚越多。
看鼓雜役沒見過這種陣仗,連忙跑進去通報。不多時,手分和書寫人全部出來,見到情況頓覺頭皮發麻。
監鼓太監踱步而出,質問道“爾等擊鼓,所為何事”
陳東上前,拱手說“吾等皆為太學生,此來有兩事。一為朱諱銘公喊冤,二為取消太學試上疏。”
這兩件事都挺大,太監不愿摻和,轉身對令史說“去把鼓院院判找來”
鼓院院判全稱為“判登聞鼓院事”,一般由大理寺丞兼任。
大理寺丞張璞火速趕來,問明緣由,立即說道“朱成功治安疏一案已經了結,是否取消太學試,朝中也沒有定論。你們的訴狀,登聞鼓院不便收納,諸生還是回學校好生讀書吧。”
陳東問道“治安疏一案怎判的”
張璞回答“回去等朝廷邸報便知。”
陳東又說“不論如何,請君收下訴狀,轉交到官家那里。”
“沒有必要。”張璞說完轉身就走。
“再敲,再敲”
太學生們大喊,多數不是來給朱銘伸冤的,而是為了反對取消太學試。
“咚咚咚咚”
登聞檢院就在隔壁,而且也設了登聞鼓。
監鼓太監還是剛才那位,無奈說道“把檢院院判叫來”
判登聞檢院事,一般由大理寺卿兼任。
大理寺卿聶宇也匆匆而來,依舊不收太學生的訴狀,理由跟大理寺丞張璞一樣。
太學生張嵲怒道“你憑什么不收訴狀”
聶宇說道“治安疏一案已了,取消太學試更是捕風捉影。爾等所訴無根無據,我憑什么要收速速回學校去,莫要在此喧嘩”
“敲鼓,敲鼓,再敲”
“咚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