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馬兒都不咋地,多為外地買來的駑馬,攏共也就二十多匹。
騎術也比較糟糕,放哨傳信是夠了,追砍潰兵也不錯,但正面作戰夠嗆。
張廣道自己騎著一匹好馬,是聚寶盆和另一匹母馬的女兒。那匹母馬也是真正的戰馬,已產下兩胎,如今又懷孕了,獸醫正在小心伺候。
等聚集得差不多了,張廣道終于開始編制隊伍。
5人為一伍,藤牌或長牌手擔任伍長。
12人為一隊,由隊長、火兵和兩伍士卒組成。
49人為一哨,由哨長和四隊士卒組成。
100人為一都,由都頭、副都頭和兩哨士卒組成。
五都為一營,共計500多人。
營官叫做指揮,還要配備旗手、號手、醫生、木匠、裁縫等等今后還會加入火器部隊。
朱國祥讓大明鄉擴軍到800人,張廣道直接擴軍至將近1100人,組建兩個滿編營和一個騎兵隊。
大明鄉攏共才5000多人啊,五抽一嚴重影響生產。
刨去老人、婦女和小孩,多數青壯都被征兵,根本顧不上朱國祥說的不征家中獨子。
好在都是農閑時節訓練,只留一些維持作坊和店鋪,就能勉勉強強保證大明鄉的運轉。
石元公、鄧春等人,負責探查川峽各路消息,在過年的時候已經回來了。
石元公擔任書記官。
鄧春擔任一營指揮,徐寧擔任副指揮。
孫覽擔任二營指揮,花榮擔任副指揮。
孫覽是跟隨朱銘剿匪的老兵,四年前帶著家人來投,在走私時表現極為亮眼,獲得張廣道的器重提拔。而且,此人識得幾個大字。
徐寧和花榮,在東京就是軍官,武藝頗為出眾。
但他們是外鄉人,而且資歷不足。能做副指揮,已經算格外提拔,朱國祥在背后發了話。
至于楊志、林沖等人,都去了洋州金潭村和金州鐵帽村,他們會另外組建各自的部隊。
童二順混在軍隊里領到了一把刀、一副甲、一頂盔。
甲是半身皮甲,只遮住要害部位,盔也是普通的藤盔。
童二順突然不想做火兵了,他想要當戰兵,因為看起來就更威風。
戰兵都穿著藤甲,藤條編制的戰裙,一直延伸到膝蓋。藤盔也不一樣,墜下一圈布片,布片上還掛著鐵片,把脖頸也保護住了。
童二順看向蔣勇,發現蔣大哥變成戰將。
蔣大哥手里有一把長槍,背上還背著弓箭,穿上盔甲之后,端的威風凜凜。
連續好幾天,童二順被搞得暈頭轉向。
每日除了一個時辰的體能訓練,剩下的時間都在熟悉號令。
他身為火兵,只需認識蔣勇的三角旗。
但蔣勇這些小隊長,在辨認更高級旗幟的時候,小兵們也要跟著一起熟悉。不要求小兵記住但基本概念還得有。
還有各種帶響聲的號令鑼、鼓、號、哨。
號就有三種,牛角號、喇叭、孛羅。
孛羅是一種海螺做的樂器,也能用其他材質制作,“大吹法螺”說的便是這玩意兒。
五花八門的旗幟,各式各樣的樂器,別說童二順這種小兵,就連蔣勇那些隊長都難以適應。
一直集訓到第六天,終于做到所有人都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