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說話的其余大臣,包括朱銘在內,也紛紛退回去站好。
朱國祥說“西夏使者已抵京多日,宣他們上殿”
“宣西夏使者上殿”
“宣西夏使者上殿”
一聲接一聲傳出,鴻臚寺官員領著西夏正副使者,以及使節團里的文職人員覲見。
李仁禮率使節團長揖而拜“大夏國舒王李仁禮,奉大夏皇帝令出使大明國,拜見大明國皇帝陛下、大明國太子殿下。吾代表大夏國皇帝,問候明國皇帝與太子身體安康。”
朱國祥露出微笑“免禮,也代朕向西夏國主問好。”
“謝明國皇帝陛下”李仁禮說完站直身體。
曹昌庸開始念禮單“大夏皇帝聽聞大明皇帝建國稱帝,特贈送大明皇帝寶刀一口、良弓一副、佛經十卷、駿馬三十匹、白瓷五十件”
朱國祥點頭說“著令禮部選定回贈國禮。”
“遵旨”禮部尚書孟昭出列。
李仁禮又說“西夏與中國,皆禮儀之邦,我國皇帝陛下,希望與大明國皇帝永結邦交友誼。”
北宋和遼國,一直在爭“中國”名號。
而西夏不論出使哪邊,都經常稱對方為“中國”。
甚至有西夏文官,在面對西域使者時,還會自稱西夏為“中國”。
朱國祥說“此亦朕之愿望,若能休兵罷戰,兩國百姓必可久享安樂。一旦議和成功,大明與西夏可為兄弟之邦。”
李仁禮聞言大喜,宋國與遼國是兄弟之邦,而遼國又是西夏的爸爸。
若是西夏與大明約為兄弟邦交,西夏就成功升輩分了啊,自己這個使者回國必然有大功。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西夏蠻夷,怎能為中國兄弟”
一瞬間,就站出三四十個大臣反對。
這陣勢讓李仁禮頗為心虛,連他自己都覺得西夏沒那資格。
指導翰林院官員搜集好資料的朱銘,此刻發言問道“貴使可知,黨項一族起源何地”
李仁禮回答說“吾族乃拓跋鮮卑之種,源自姬姓,黃帝苗裔也。”
此言一出,群臣面含怒色。
朱銘卻微笑道“非也,西夏拓跋皇族,才源自鮮卑拓跋部。更多的黨項人,卻與鮮卑無關,其實黨項人是羌人一支。”
李仁禮不認識朱銘,愕然道“敢問這位明國官員何出此言”
朱銘開始背詩“黔首石城漠水邊,赤面父塚白河上,長弭藥人在彼方。母親阿媽起族源,銀白肚子金乳防和諧房,取姓嵬名俊裔傳。大千世界無比倫,白上國里圣賢君。請問這首詩歌,是否為西夏史詩”
“確為大夏先祖先王之詩”李仁禮其實也半懂不懂,這首詩流傳已久,而且最初取自民間,西夏國內亂七八糟有很多解釋。
朱銘穿越前做宋金遼夏視頻,曾經翻閱過許多遼夏論文。